人會做某些事情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往往這些事情恰恰是他最應該避免的。
尼采的這句警句揭露了人類最隱蔽的陷阱——道德和認知自欺。直指人類認知與行為之間的深層矛盾:人們賴以行動的 “正確性” 判斷,往往最有可能成為束縛甚至傷害自己的枷鎖。
人們時常被“正確感”蒙蔽,把自我毀滅的行為當成美德,最終成為外在規訓和自我認知牢籠的囚徒。尼采所批判的,并非 “對” 本身,而是對人們思維和精神惰性的尖銳批判。
在尼采眼中,大多數人所認為的 “對”,往往并非源于自己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而是來自傳統道德、社會規訓、集體偏見或未經反思的 “常識”。
當人們將這種外部植入的 “正確” 內化為自身的判斷標準時,將會被社會規訓等“常識”束縛??此圃谯`行 “善”,實則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個體的生命力、創造力與自我超越的可能。
尼采提醒人們:當“群體生存法則”取代“生命強力標準”,就會出現:把安全等同于善,從而扼殺冒險精神;把順從等同于美德,將會壓制創造意志。
與此同時,與外在規訓相比,人們 “認知牢籠” 則更隱蔽、更頑固,也更具破壞力。
這種由過往經驗、固化認知、僵化思維和慣性習慣編織的 “自我局限”,本質上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規訓”:人們以為自己在主動選擇 “正確”,實則早已被預設的思維框架綁架,最終在 “自我重復” 中失去突破的可能。
自我束縛的本質,是人們用 “已知” 構建了對 “未知” 的防御,從而被困在 “自以為正確” 里:
1、人們依賴有限經驗構建認知模型,卻誤將此模型等同世界本身。對此,哲學家懷特海警告:“當經驗失去適應性,它就變成了教條?!?/p>
2、人們對過往經驗的 “路徑依賴”,實則是用過去的地圖導航現在的路;
3、自我認知框架的 “濾鏡效應”: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同時,算法和信息繭房使偏見自我強化、認知牢籠更鞏固;
4、習慣的 “自動化陷阱”,用慣性替代思考。大腦為節省能耗,會將重復行為轉化為“自動化程序”。
這種對 “已知” 的依賴,會讓人們的心靈變得 “遲鈍”:它習慣了用熟悉的框架解釋一切。當人們被 “已知” 束縛時,學習和行動就會變成 “重復過去”,而非 “探索新可能”和“突破自我”。
例如,一個被自己 “過往經驗和知識” 束縛的人,會習慣性地排斥與自己觀點或慣性不符的觀點、信息或行為。
這種自我束縛最危險的地方,在于它用 “熟悉安全感” 置換了 “可能性。使得人們在 “自以為正確” 的重復中走向平庸。
對此,克里希那穆提強調,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而榮格則警告:凡是未覺察的無意識,都會成為你的命運。
人們需要通過反問、覺察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復盤等方式,覺察這些“無意識的自我規訓”。
例如,“這件事我有沒有可能完全錯了?”、“哪些證據能證偽我的觀點?”(刻意尋找反例)。
同時,人們需要不斷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和慣性習慣。正如尼采所言的:所有習慣都會使我們的雙手變得更具有才智,使我們的才智變得更笨拙。
對此,毛姆也強調: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尼采的這句話提醒人們:外在規訓時常會內化為自我囚籠,而人們最致命的枷鎖,往往是自己親手鍛造的“正確鐵律”,而這種自我束縛比外在壓迫更隱蔽且頑固。人們需要及時覺察并打破這些內外枷鎖。唯有如此,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