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閉門會議談及對華政策時,直接點明中美是"戰略對手,不得不共存"。這一表述迅速引發廣泛政策圈解讀。
特朗普這句話沒有繞彎子。"戰略對手"指向了根本性競爭,尤其涉及權力格局與國際規則主導權的深層碰撞。而"不得不共存",又清晰劃出了美國決策層認知的底線——徹底"脫鉤"并非現實選項,重大共同利益與全球責任迫使雙方維持最低限度的接觸與危機管控。
特朗普(資料圖)
這寥寥八字,精準勾勒了未來三年乃至更長時間內中美互動的基本底色:一面在諸多領域激烈博弈,另一面在特定議題上尋求可控共處,避免無可挽回的對抗。
經濟領域儼然成為“主戰場”之一。美國正動用一切可行政策杠桿,試圖重構兩國間的技術供應鏈連接。對高端芯片及其制造設備的持續出口管制只是冰山一角。彭博社跟蹤數據揭示了明確趨勢:美國對華關鍵技術投資額較2023年高點驟降約45%。
去年相關領域新增投資案例縮減幅度接近一半。投資規模從峰值的70億美元下降到不足40億美元。制造業領域的變化更為直觀。墨西哥去年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這是近二十年來的首次。
一些分析認為,這反映了美國推動關鍵產業所謂“去風險”策略的具體成效,盡管有經濟學家指出,這種供應鏈轉移也直接推升了美國制造業成本與終端消費價格。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在3月的一場國會聽證會上坦承,重新布局產業鏈“是一個代價高昂且長期的過程”。
軍事安全層面的摩擦同步升溫。美國海軍發布的報告提到,2023年在南海、東海等海域,中美海空力量發生“危險接近”或需要“專業互動”的事件次數創下近十年峰值。美艦機在周邊區域高強度巡航的頻率呈現兩位數增長趨勢。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對臺軍售的步伐也呈現提升態勢。依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過去一年美國對臺軍事交付占其全球軍售比重增幅顯著。蘭德公司最新報告評估指出,臺海區域發生潛在誤判與沖突的風險等級自2021年以來持續處于“高位”狀態。兩軍之間的“護欄”機制建設始終滯后于緊張態勢的升級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得不共存”的現實主義基調也為兩國關系保留了必要彈性空間。盡管外交言辭交鋒激烈,但兩國政府在特定領域依然保持了功能性合作。在控制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禁毒合作等領域,雙方的實務工作層接觸實際上仍在推進。
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去年曾短暫訪華,盡管未能達成突破性共識,但也表明氣候議題仍可能作為維持交流的管道存在。紐約時報觀察到,中美雙邊商務航班班次在2024年上半年實際恢復至疫情前約七成水平,顯著超過兩國總體政治關系的回暖程度。這種民間交往和特定經濟領域聯系的韌性,或許正是特朗普口中“不得不共存”的底層邏輯之一——徹底撕裂的代價是難以承受的。
雙方公眾認知的裂痕在持續加深。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最新報告反映了一個關鍵趨勢:美國公眾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的比例高達83%,達到該中心自本世紀初進行此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最高點。這一比例在過去五年里提升了近30個百分點。
中國國內的民意研究則顯示,基于美國一系列被視為遏制性政策,中國青年群體對美親近感近年來也急劇下滑。這種相互負面認知的螺旋上升,使得任何尋求緩和關系的政治嘗試都面臨基礎性挑戰。它壓縮了政策回旋空間,也對穩定雙邊關系構成深遠的牽制作用。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八字之論的核心在于認清現實:戰略競爭已不可避免,但大國毀滅性沖突也必須竭力防止。未來幾年中美關系的核心課題已不再是尋求虛幻的“伙伴關系”定位,而是構建一種“非戰爭競爭”的艱難平衡。大國競爭之路未必非此即彼。最深邃的智慧,往往藏身于不得不共存的對立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