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從頓涅茨克平原的地平線沉下去,炮火像壞掉的霓虹燈一閃一閃。俄烏這場拉鋸戰走到了第三個年頭,不少朋友跟我感慨:戰事新聞像連續劇,一季接一季,卻總不播大結局。
最新一集里,俄軍把紅旗插上了新埃科諾米切斯科耶,這名字拗口的小村子,卻是紅軍城的咽喉。拿下它,頓涅茨克州就像熟透的蘋果,離掉地只差一陣風。
鏡頭再往北搖,盧甘斯克地方武裝已經宣布“單飛”,還補了一句“公投早就說好要嫁到俄羅斯”。如果頓涅茨克也照劇本復刻,烏克蘭在烏東就真成了“失根的浮萍”。
老兵們說,烏東老百姓早年間就講俄語、看俄劇,如今炮彈把最后一點猶豫也炸沒了,不親俄的人早就拖家帶口去了利沃夫。
克里姆林宮的算盤珠子噼啪響:先收頓涅茨克,再瞄赫爾松、扎波羅熱,這兩州要是也入袋,第聶伯河下游就成了俄羅斯的“護城河”。
至于哈爾科夫、蘇梅、尼古拉耶夫,普京想不想吃,要看他要不要給談判桌留點甜點。歷史上,用土地換和平的戲碼并不新鮮——1945年雅爾塔會議,丘吉爾不也拿波蘭東部做了籌碼?
烏軍當然知道防線哪里最薄。俄軍像老練的棋手,專攻“氣眼”,今天啃一小塊,明天再啃一小塊,積少成多,談判時就變出一整盤蛋糕。基輔若真愿意用赫爾松換回其他失地,聽上去離譜,卻未必不是止損的算盤。
西方那邊的風向也變了調。特朗普一句“換掉澤連斯基”,大西洋兩岸的麥克風立刻換了口徑。英國《每日電訊報》把這位曾經的“戰時英雄”說成“危機本身”,仿佛三個月前還在唱贊歌的不是他們。歐洲議會里,有人開始撥通前總統波羅申科的電話,像極了商場清倉前找下家。
諷刺的是,烏克蘭國內的民調卻唱反調:六成民眾依舊愿意跟著澤連斯基走到黑。戰火三年,老百姓把恐懼熬成了習慣,也把總統熬成了“自家孩子”——再調皮,也是自己家的。
時間窗口被澤連斯基親手釘死:11月5日,戰時狀態與總動員令到期。90天后,要么停火協議簽字,要么炮火更猛,沒有第三條路。
寫到這里,我想起1973年中東戰爭,埃以雙方在聯合國調停前,也曾在24小時內傾瀉了整場戰爭最多的炮彈。和平前的黑夜,總是格外靜,也格外血腥。
給讀者劃個重點:烏東四州的歸屬,不只是地圖變色,更關乎全球糧道、能源管線、核威懾平衡。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若黑海港口長期被封,埃及、土耳其的面包價格就要翻跟頭;扎波羅熱的核電站若落在俄軍手里,整個巴爾干都會數著輻射表過日子。
再看亞太的連鎖反應。臺海、南海、朝鮮半島都在盯著這場戰爭學經驗:無人機群怎么打坦克、星鏈怎么救通信、制裁與反制裁誰更疼。可以這么說,頓巴斯戰壕里每飛出一架柳葉刀,都會在西太平洋激起一圈漣漪。
回到普通人能做的事。歐洲天然氣價、全球小麥價、甚至A股的軍工板塊,都與俄烏下一顆炮彈的落點有關。中老年人理財,最怕黑天鵝,不妨把“地緣風險”四個字寫進筆記本,和高血壓、糖尿病一起列為重點監控對象。
90天倒計時,俄烏沖突進入“一球定輸贏”的讀秒階段。烏東四州的去留、澤連斯基的寶座、西方的錢包、普京的耐心,四條線擰成一根導火索。歷史告訴我們,大戰的句號往往寫在談判桌上,而不是戰場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