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認為,殲-35艦載機和空軍型的殲-35A已經開始量產了,但它們都面臨一個略顯尷尬的局面:大約5年之后,就有可能落伍,很快被取代。
美國軍事觀察網站發表分析文章稱,殲-35量產標志著中國海軍進入了隱身時代,并升級為西太對抗的絕對核心,美國F-35的日子從此就不太好過了。文章認為,殲-35大部分技術源于殲-20,因此節省了很多研制發展的經費,這是中國體制的優勢,讓殲-35有極高的性價比。殲-35A也具備同樣的性價比優勢,使中國空軍有了大規模裝備中型五代機,從而快速替代四代機的可能。
然而,殲-35系列可能面臨著一個生存危機,即服役不久后就會落伍,被其他機型取代,這確實有些尷尬。分析文章還指出,中國殲-36和殲-50兩種六代機的原型機已經試飛,其中殲-50的技術跨度可能比殲-36小一些,研發速度也會更快,預計到2030年或稍晚一點時間就會服役。現在有跡象顯示,殲-50同時也具有艦載型和空軍型,而且因為中國的體制優勢,殲-36和殲-35在很多基礎技術上相通,不必像美國那樣各個公司各干各的、另起爐灶,因此殲-36和殲-35的研制費用都會降低,同樣具備較好的性價比。
不過,殲-35雖然有升級潛力,但殲-50出來后,海軍未必愿意繼續采購,殲-35很快就會被殲-50取代。以上是美國媒體的分析,至于有沒有道理,大家自己去思考。但它確實觸及到了我們五代和六代機交替交接的問題。我們研制六代機的速度會和殲-20的發展進度進行一定的協調,你看最近路面的殲-20S就是雙座型,這個量產估計會持續到2030年前后或再過一段時間,到那時候殲-36、殲-50基本也就成熟了,開始完成交接。
那么殲-35的位置又會擺在哪里呢?
首先,殲-36和殲-50再先進,性價比再高,估計造價還是要比殲-35高很多,這就面臨著一個成本問題。我們要保證一個基本的裝備技術量,不可能都以六代機和殲-20系列為主,所以殲-35還是有相當長時間的需求,也就是說六代機和五代機會同時并存很長一個周期。即便是裝備了六代機,甚至還會保留一些四代機,所以殲-35會有比較長的生存周期。以前我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現在有了殲-20系列和殲-35兩個系列的五代機,同時還要裝備大量的四代機作為基礎,甚至現在還有少量的三代機。
我們很可能在2030年之后開始裝備六代機,但這并不意味著五代機和六代機都能同時出口,甚至殲-20都未必能夠出口。那么在2030年之后,將形成量產型殲-36、殲-50我們自用,殲-20逐步停產,殲-35開始批量出口的一個大致格局。因此,殲-50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殲-35也并不是個壞事,反而能促進我們下定決心,加速國產戰機的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