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國國防部最新年度報告顯示,亞太空中力量格局正在發生劇變。就在本月初,《簡氏防務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披露,中美主力戰斗機在西太平洋上空的“相遇頻率”已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員埃里克·維克倫德拋出重磅言論:“任何四代機都能擊落中國殲20,但有一個前提。”這一觀點迅速點燃全球戰略圈和輿論場。
一場關于空中優勢的博弈
2025年,美軍與中國空軍在印太區域的“遭遇戰”已從數據鏈對抗升級為系統化體系博弈。美國空軍協會(AFA)最新統計,過去一年,美日及美澳聯合編隊與解放軍主力殲-20戰機的實兵對抗演練次數增加了18%,四代機與五代機正面接觸成為常態。
維克倫德的判斷,表面上是對中國五代機的質疑,實質卻指向未來空戰體系的本質。美國《防務新聞》援引其觀點:“只要四代機能夠‘咬住’殲20尾部,其發動機尾噴口的雷達信號暴露就是致命短板。”這句話背后,隱藏著空戰戰術、裝備升級、體系融合三重博弈。
但2025年7月的中國空軍,仍然是維克倫德口中的“弱點”嗎?全球防務分析師正在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殲-20的進化與“被盯上的尾巴”
亞洲防務觀察(ADA)2025年中期報告提到,殲-20自2011年首飛以來,隱身設計和信息化程度連年躍升。2023年之后,量產型殲-20全面換裝國產渦扇-10C發動機,噴口鋸齒化大幅降低雷達反射截面。而2025年最新批次已裝備渦扇-15發動機,噴口邊緣紅外抑制槽讓尾焰溫度下降200攝氏度以上。
但“尾噴口雷達回波大”這個標簽依然被美日軍方反復提及。理由很簡單——在近距離空戰格斗(WVR)階段,尾噴口的紅外和雷達信號被視作理想的制導目標。
這也是維克倫德敢于拋出“四代機能擊落殲-20”的底氣。按照他最新論文的推演,假如F-15J(日本自衛隊主力)或F-16C能在復雜空域中悄然接近,并利用先進的紅外制導彈藥鎖定殲-20尾部,理論上確有擊落可能。
但“理論上可能”,真實空戰場景卻遠比單一指標復雜得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剛剛發布的《亞太空中優勢2025》報告指出,現代空戰體系已徹底改變了“單機偷襲”邏輯。殲-20在體系作戰中的表現,正逐步重塑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對比。
單機偷襲已成歷史?
今年6月,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與美軍在“護盾2025”演習中,首次模擬“紅藍對抗”體系空戰。演習結果被美媒曝光:在模擬條件下,單架F-15EX試圖近距離咬尾殲-20,必須突破三重防線——150公里遠程雷達預警、50公里僚機編隊攔截、以及尾部紅外告警與干擾彈系統。
根據中國空軍公開數據,殲-20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追蹤12個目標,機頭EODAS光電探頭夜間探測距離超過100公里。2025年版殲-20S更通過數據鏈與空警-500、攻擊-11無人機協同,實現空域“無縫感知”。
美軍近年也在加緊推進F-35“分布式作戰”體系,試圖用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為四代機“開路”。但美國《空軍雜志》(Air Force Magazine)披露,2024年底的一次秘密演練中,F-35作為“指揮分衛”僅提升了F-16編隊25%的生存率,依然無法改變被殲-20遠程打擊的被動局面。
這一切都說明,空戰早已超越單機性能的較量。真正的較量,是體系對體系、鏈路對鏈路、人工智能算法對抗人工智能算法。
四代機與五代機的真實差距
2025年7月,全球主流軍情數據庫更新了中美主力機型最新參數。殲-20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RCS)低于0.1平方米,F-15約為5平方米,F-16約為1.2平方米。殲-20最新PL-15E空空導彈射程200公里,AIM-120D射程150公里。殲-20持續超音速巡航能力1.8馬赫,F-15、F-16僅能短時沖刺。而在信息化作戰層面,殲-20可通過數據鏈與空警-500預警機、電子戰機、僚機編隊實現多層信息融合。美國智庫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最新評估顯示,殲-20作為體系“樞紐”,能夠在200公里外預判、鎖定、分發敵機信息。這種“體系火力網”帶來的壓制力,讓單機偷襲幾乎無從實現。
美專家“理論假設”與現實落差
維克倫德的“四代機尾部偷襲論”引發中美防務圈廣泛爭議。日本《防衛白皮書》今年5月專門分析,F-15J自2019年起全面換裝APG-82(V)1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在隱身目標搜索能力、抗干擾能力上依然難與殲-20抗衡。日本防衛省專家指出,在“同等條件下”,F-15J難以在實戰中先于殲-20發現對方。
美軍為何還在持續升級F-35和推進F-XX(美第六代機)計劃?《華盛頓郵報》評論認為,若F-15/F-16真能用“咬尾偷襲”逆轉局勢,美軍根本無需大規模采購F-35,也沒有繼續發展新一代戰機的必要。
事實上,美國空軍高級將領在2025年6月國會聽證會上坦言,隱身與體系作戰已成為未來空戰的最核心要素。所有“單機偷襲”假設,終究無法回避五代機對四代機的“降維打擊”。
尾部弱點究竟有多“致命”?
尾噴口曾是所有噴氣式戰斗機的天然短板。殲-20早期采用俄羅斯發動機時,確實存在較大雷達反射截面。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2025年最新發布會透露,殲-20現役主力機型已通過噴口鋸齒化、紅外抑制與復合材料涂層,最大限度削弱了尾部可探測信號。
即便如此,噴氣式飛機在極端近距離格斗中,尾噴口仍可能暴露紅外特征,這也是美專家死抓不放的理論依據。可問題在于,現代空戰環境下,真正能“摸到尾巴”的機會極其稀少。
美軍自2017年起密集演練“忠誠僚機”與F-16協同,試圖用無人機前出吸引五代機火力,再讓有人機繞后偷襲。但2025年初的“紅旗演習”數據顯示,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真正能夠突破五代機防線、實現有效咬尾的概率不足2%。
體系與人機協同的較量
殲-20不是孤軍作戰。中國空軍2025年裝備體系中,空警-500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殲-16僚機群、攻擊-11無人機已形成“空地一體”作戰網絡。每一次空中巡邏,都是體系火力的協同演示。
美國空軍同樣積極推進“分布式作戰”體系,F-35、E-7預警機、EA-18G電子戰機、MQ-28無人僚機構成多層防御。美軍最新戰術手冊明確,“未來空戰本質上是算法對抗與數據流量的競爭。”
在這樣的體系下,單個四代機哪怕裝備最先進的導彈、雷達,也難以突破五代機防區。更何況,殲-20作為指揮節點,已可實時指揮無人機群、分配火力資源。2025年春,殲-20S首次實兵演練中一次性指揮14架攻擊-11無人機,完成對“入侵編隊”的立體封鎖。
殲-20的下一步
國際航空協會(IAI)2025年7月發布的全球五代機報告中,殲-20被評為“全球體系化作戰能力最強的東方戰機”。報告指出,殲-20不僅在隱身、機動、火控、電子對抗上不斷進化,更成為中國空軍數據鏈網絡中的“超級節點”。2025年中國空軍現役殲-20數量已突破320架,雙座型殲-20S逐步成為主力。殲-20最新批次加裝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電子對抗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PL-15E導彈完成更新,最大射程提升至210公里,具備多目標同步打擊能力。這一系列進化,讓“被尾部擊落”的理論逐漸失去現實基礎。
誰主空中優勢?
2025年7月,亞太空域已成為全球空戰技術與戰術創新的最大試驗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盟友紛紛升級F-35、F-15EX、F-16V等主力機型,力圖縮小與殲-20的“代際鴻溝”。但全球防務智庫普遍認為,五代機體系作戰能力正在拉大與四代機的差距。RAND公司分析,未來十年,只有同時具備隱身、信息化、體系指揮能力的國家空軍,才能在高強度空戰中立于不敗之地。CSBA(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預測,到2030年,亞太地區五代機數量將占全部戰機編隊的45%,體系化作戰成為新常態。
參考資料:美專家:任何四代機都能擊落中國殲20,但有一個前提
2024-08-17 15:23·第一軍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