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 曹偉
我是一名00后職場新人。去年7月,帶著對新聞行業的赤誠與好奇,我從校園踏進新聞現場歷練。視頻制作、稿件撰寫、賬號運營……我逐漸成為一名“六邊形戰士”。這一年,我的腳步遍及全國20多座城市,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基層治理……各種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題材撲面而來。我嘗試以“輕量化、可視化”方式講好每一個故事,將我的所見所聞變為可感可知的個體敘事。
在實習期間,我就有幸參與“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報道,記錄一家家青春小店的故事。今年,我參與制作的“青春正當時 奮斗同路人”項目專題獲評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專題。
更幸運的是,我一直在新聞現場,一直堅持“可視化”創作。
在新興技術推動傳媒變革的今天,我常常問自己“怎樣才不會被淘汰”。于是我深入一個個新聞現場去尋找答案。
現場就是“練兵場”。我能夠產出多少作品?我的作品形式如何更豐富?我只會這些嗎?
今年4月,我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采訪。
從北京到曲周縣,需要先坐高鐵到邯鄲市區,再驅車一個多小時到曲周縣城。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在離縣城還有30多公里的農村。全縣17個科技小院都分布在農村。
在村里當研究生,這聽起來就是一件讓人感興趣的事情。
我用兩天時間,進麥田,進雞圈,到各個小院與研究生們交流,他們騎著三輪車載著我馳騁在鄉間小道。在村子里生活,洗衣做飯都需要自己解決,我幫他們翻曬南瓜、擇菜,同吃一鍋飯。越深入采訪,越能被他們身上的精神打動,他們知農愛農,為農戶解決急難愁盼,以所學知識在鄉土一線破難題,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讓青春扎根鄉村沃土。
曲周還有幾個“中非科技小院”,有非洲留學生在此學習。去之前我對自己的英語口語還是很自信的,但當我與他們溝通后才發現自己的英語有多么“蹩腳”。雖然溝通比較吃力,但還是了解到,他們肩負了許多責任,要把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帶回非洲,幫助本國糧食產量提升。“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我想。我腦海里忽然閃過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去歐美學習先進技術報效祖國的畫面。如今我們讓農業先進技術惠及更多國家,令人自豪。
為了把我的所見所聞更加可視化地表現出來,我拍攝了一部微視頻,同時搭配圖片和文字,組成版面作品發布,那條作品還被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轉載,傳播效果很好。
不斷突破知識盲區,也是不斷走出舒適圈的過程,我堅定地把每一次抵達現場的機會都看作是鍛煉自己的契機,每一條作品都追求可視化表達。
去年9月,我參與“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大型活動如何宣傳?熱點如何抓?。總鞑バЧ趺锤??這些我都不懂。跟著前輩學,我一邊觀察一邊上手。現場活動不到3個小時,但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我們用一條條霸屏全網的熱搜交出了答卷。
網絡普法如何深入人心?我還參與了“全國網絡普法行”云南站和貴州站的活動,走進苗鄉侗寨、邊境村落,把網絡普法與民族地區工作緊密相連,用小切口、多角度展示當地的普法成果,做到視頻和圖文并茂的可視化呈現。采寫的多篇稿件獲得全網推送。
到新聞現場,是為了離真實再近一點。堅持可視化,讓真實從紙頁間“活”過來,可觸可感可共情。作為00后記者,我將用更真誠的筆觸傳遞青春力量,在時代的現場繼續書寫屬于我的答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