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 楊逸凡
龍吟虎嘯從空中飛過,咆哮聲震耳欲聾,初冬的珠海熱浪依舊,彼時是2024年第十五屆珠海航展,而我,只是一個剛入行滿3年的“新兵”。
還記得那是11月11日,前一日剛去航展現場踩完點,看了一場飛行表演訓練的我,對第二天就要開幕的航展十分焦慮:網友們把飛機拍了個遍,同行們也可以說是把亮點“透了個底兒掉”,偌大的展區,我要怎么做才能在同題競爭中脫穎而出?
直播!但是我們直播怎么才能更有增量?
直播!但是開幕式一整個上午都要清場。
怎么辦?找伙伴!
盤了盤手里的設備,有大疆運動相機做主機位、有移動Wi-Fi做傳輸支持,夠了夠了。迅速和同在前方的報社前輩老師們取得聯系,十分幸運,老師們都特別支持直播的想法。我們馬上分頭行動:聯系后方同事、聯系主要參展單位爭取專家出鏡解讀。
就是這不到24小時的準備時間,我們攢出了一場時長3小時的直播,播放量20余萬,許多網友與我們互動,留存率相當可觀。
鏡頭在靜態展品與呼嘯而過的戰機間快速切換,用現場專家的即興采訪填補間隙,大國重器搭配最專業的解讀,讓觀眾“身臨其境”直呼過癮。在我們3人的通力協作下,直播順利結束,已經不記得口干舌燥,只記得那種拿下挑戰的感覺——我們也能駕馭大場面!只要敢想,只要能干,善用資源,臨場敢應變,皆可成。
很快,這份信心,被我帶到了滾燙的綠茵場——國足世界杯預選賽的直播前線。
時間有限,比賽日當天中午接到通知,3小時后就開播,不熟悉的場地、沒有邀請到嘉賓,我的心里格外沒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媒體主場作戰,幾十、上百人的團隊支撐一場直播,而我,只有一個人。
怕什么?7萬余名球迷為國足吶喊助威,帶著網友們感受現場氛圍的同時,我見縫插針地向大家介紹比賽前的最新消息。3月底的杭州,“獨行俠”主播在球場外照常開播。
遺憾當然有,但我告訴自己,不必追求全景覆蓋:單兵直播有更動態、更有情緒感染力的優勢,而這正和“高燃”的體育賽事相適應。獨挑大梁的壓力巨大,但正是這種壓力逼出了我極限的臨場發揮:應對設備過熱、信號波動突發狀況,我很好地兼顧了畫面、聲音和解說的流暢。感謝后方同事的鼎力配合,直播效果獲得認可。
就在上個月,國足客場對陣印尼隊的比賽前,我們如法炮制了又一場直播。說是如法炮制,也不完全是,我盡力優化了內容的豐富度、提前聯系好了跟隨觀察國足多年的同行老師做嘉賓,對現場的把控上面也熟練了很多。
直播是非常考驗能力的,準備工作和臨場能力稍有不足就會露怯。但恰恰是這幾次直播,讓我不僅完成了報道任務,還通過近距離觀察和球迷互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足球發展的復雜現狀。
這份對體育“土壤”的感知,在今年6月初派上了大用場。
5月下旬,江蘇城市足球聯賽熱度漸起,在動身前往印尼前,我就利用前期體育報道積累的人脈快速切入,采訪到了主辦方。回國后緊鑼密鼓地與同事合作,通過社交媒體(抖音、小紅書等)和球隊領隊推薦等方式,尋找線索和典型人物。找準中青報·中青網“特色角度”,拒絕簡單報道賽事結果,深挖“草根球員”故事,聚焦斜杠青年,以及主業并非足球、卻在球場追夢的普通球員,用獨特的青年視角體現“蘇超”的群眾性。
稿件展現該賽事火爆表象的同時,寫出了普通人最真實的熱愛與堅持。這篇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稿子,獲得了領導們的好評。它讓我明白,“妙用資源”不僅是技術操作,更是深入現場的觸角;“找準角度”需要敏銳,更需要俯下身去傾聽草根的故事。
四年記者生涯,不算很久,卻是一場密集的“輕騎兵”訓練。從航展的轟鳴到世預賽的吶喊,再到草根聯賽的熱土,我的親身經歷不斷驗證著:在資源有限的常態下,善用現有工具和人脈,精準定位獨特視角,敢于在單兵作戰中創新應用并極致發揮臨場應變,是新手記者快速成長、做出特色報道的有效路徑。
這過程充滿挑戰,卻也讓我更貼近故事的核心,更理解所報道的行業與人。未來,我將繼續以“輕騎兵”的姿態,奔赴更多新聞現場,用我的方式,記錄這個時代跳動的脈搏與微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