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貴州劍河7月26日電 題:苗族錫繡母女指尖金屬繡出東方時尚
中新社記者 周燕玲
盛夏時節,在貴州省劍河縣一工坊內,62歲的龍女三九微躬著背,指尖捻起一片薄如蟬翼的錫片,用剪刀將其裁割成一條條寬約1毫米的錫條,隨后把錫條拉直,一頭打一小勾,另一頭剪成針頭狀穿進深藍底紋棉線交織的繡布上,只見她靈巧地用錫條在棉線上打一個小勾,如同給經緯線系上一個銀質的錨點。
“苗族錫繡制作工藝極為復雜,有紡線、織布、刺繡、鋪花、補花、上錫等數十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龍女三九一邊上錫,一邊介紹,縫制一件衣服要用到上千根錫條。
錫條在繡布上穿梭,既是線也是針,一穿一扣一剪,如此往復就能完成“百轉千回”的圖案。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金屬繡,錫繡僅存于劍河縣。2006年,以錫繡為代表的劍河苗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苗族繡娘龍女三九是這項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之一。
“苗族先民因銀料昂貴,發現錫與銀的顏色相似,并且不易氧化生銹,便就地取材,用錫替代銀,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金屬刺繡工藝。”龍女三九道出了錫繡的來源。相比于上錫,刺繡打底紋的過程是錫繡工藝一大難點。
龍女三九解釋說,在上錫之前,用紅色、藍色、綠色、黑色的絲線互相搭配,在布匹上進行刺繡打底紋,因為是數紗繡,每一針都需精確對應布料的經緯線,多一針則紋亂,少一針則形散,如果數錯就要拆掉重新再繡。
圖為龍女三九耗時兩年制作的錫繡服飾,看上去古樸又時尚。中新社記者 周燕玲 攝
因工藝繁雜,一件普通錫繡服飾至少需半年,盛裝則需兩三年時間。采訪期間,龍女三九展示其歷時兩年完成的華服:藏青土布為底,千針萬線間,金屬錫被巧妙綴滿,交織出繁復而秩序井然的幾何紋樣。由于色調與質感的相撞,看上去古樸又時尚。
曾經僅用于嫁衣的技藝,如今在年輕一代的指尖煥發出新的生機。4年前,龍女三九的女兒陳艷辭去工作,返鄉傳承母親堅守的古老手藝,并將錫繡技藝融入擺件、飾品、旗袍、西裝等,讓錫繡從珍藏的盛裝走向日常生活。
圖為陳艷向母親龍女三九展示制作的錫繡擺件。中新社記者 周燕玲 攝
除了開發一系列錫繡文創產品外,陳艷還以“高定時裝”為突破口,讓錫繡遠銷海外并走上國際舞臺。
2024年9月,苗族錫繡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同年,龍女三九錫繡工作室與北京勞倫斯·許工作室合作,將錫繡元素融入時裝,登上巴黎時裝周舞臺。不久前,陳艷身披錫繡盛裝亮相2025多彩貴州文化和旅游悉尼推廣周,東方古老金屬繡技藝再次驚艷世界。
“通過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結識了不少海內外設計師,極大開拓了創作視野。”陳艷說,未來將重點布局線上推廣渠道,并與深耕海外市場的專業伙伴合作,更好地推動錫繡進入國際市場。(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