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三分虛,立秋貼秋膘”,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并不陌生,反應的正是夏秋兩季過渡時期的重要習俗,名為“貼秋膘”。夏季氣溫較高,人們的食欲往往會較差,可是在高溫天氣中,人體為維持體溫恒定,就需要通過排汗散熱。汗液蒸發(fā)會帶走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同時加速新陳代謝,導致能量消耗增加,此時如果沒有及時補充營養(yǎng),很容易出現(xiàn)乏力、氣短等“虛”的表現(xiàn)。而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冬季食物短缺是常態(tài),立秋后天氣轉涼,人體食欲逐漸恢復,此時就要通過“貼秋膘”(增加脂肪和蛋白質攝入)的方式儲備能量,不僅能補充夏季流失的營養(yǎng),還可以為接下來漫長的寒冬提供熱量保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 "立秋,七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禮記·月令》又曰: "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立秋是農歷七月的節(jié)氣,其中“立”與春季的“立春”一樣,都有著“開始”的意思,代表著四季輪回中新一季節(jié)的開始。其中“秋”有兩層意思,一為秋季的開始;二為聚集、收斂,萬物至此開始由繁茂轉向成熟、內斂,標志著秋季作物趨于成熟。除此之外,周朝就已經(jīng)有“立秋”的說法,并且在立秋當天,天子會率領眾臣前往西郊祭祀白帝蓐收,稱為“迎秋儀式”,儀式中車馬服飾皆為白色,象征秋天的金氣,這個習俗也被后世延續(xù),例如唐代,立秋日會祭祀五帝,祈求風調雨順。宋代,則流行戴楸葉、飲秋水、食赤小豆等習俗。
立秋不僅是我國重要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更是我國古代的“四時 八節(jié)”之一,因此立秋這天的習俗有很多,老話說“ 立秋鋤晚田,地松籽粒滿”,立秋與農業(yè)活動相關的習俗就是“秋忙會”。進入立秋節(jié)氣,農作物迎來了重要的生產時期,此時的 田間管理對農作物的產量息息相關,為了確保秋收順利,人們就會在立秋這天舉辦秋忙會,也是秋收農忙前的一場盛會,人們會通過集會交流秋管、秋收的經(jīng)驗,并交換生產工具、變賣牲口,還會互相留下聯(lián)系方式,方便秋收到來之際,相互幫助搶收糧食,確保顆粒歸倉。
但隨著時代發(fā)展,部分秋忙會已經(jīng)更名為“經(jīng)濟貿易交流大會”,在保留原有習俗的基礎上,還擴展了規(guī)模。現(xiàn)代集會仍設有騾馬市、糧食市等傳統(tǒng)區(qū)域,同時也融入了更多現(xiàn)代商貿元素,秋忙會能與時俱進的傳承下來,也足以見得其重要性。
今年的立秋不一般,屬于“晚立秋”。立秋交節(jié)的陽歷時間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間,相較于較為固定的陽歷時間,立秋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歷“置正”的影響,根據(jù)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在上旬,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在中旬,則為“晚立秋”。今年立秋的時間為8月7日,對應農歷的閏六月十四,很明顯今年是“晚立秋”。
老話說“早立秋竹子焦,晚立秋涼風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在上旬(早立秋),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炎熱,就連耐熱的竹子也會被曬焦,這樣的天氣現(xiàn)象也叫“秋老虎”;相反,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在中旬(晚立秋),那么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涼爽,說明秋季降溫會比較早。當然,“竹子焦”和“涼風吹”的說法會比較夸張,但正是為了突出立秋期間天氣“冷暖”的特點。
每年立秋交節(jié)的時間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換言之,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度,這時就是立秋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古人會觀察立秋當天的天氣情況以及交節(jié)的時間,來推測之后的天氣走勢,在民間就有一老話說:“上午立秋是空秋,下午立秋秋雨多”,這句話是啥意思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上午立秋是空秋”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在上午(12點之前),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秋季的降雨天氣就會較少,這樣的秋天也被稱為“空秋”。
空秋,指的就是降雨較少的秋天。因為秋季是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灌漿成熟的關鍵期,需水量大。如果降雨不足,那么農作物的葉片氣孔就會關閉,以此減少水分蒸發(fā),這樣就會限制二氧化碳的吸收,最終影響有機物合成。并且,水分不足還會導致農作物的養(yǎng)分運輸受阻,導致籽粒干癟、千粒重降低,如玉米易出現(xiàn)“禿尖”“癟粒”現(xiàn)象,這些情況都會迫使秋收作物提前成熟,影響最終的產量,故而得名“空秋”。
除此之外,秋季的空氣濕度會顯著下降,隨著降雨減少,空氣將會進一步干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很容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皮膚干癢等不適,這時候就要注意多喝水,并且要遵循“少喝多次”的原則,即一次不要喝太多水,分多次飲用,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好的吸收水分,以此緩解秋季干燥所帶來的不適。
“下午立秋秋雨多”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在下午(12點之后),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就會比較多,這能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立秋后,許多農作物逐漸進入生長后期,如冬小麥的播種前期、部分晚熟作物的灌漿成熟期等,這些階段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不亞于在炎熱的夏季,此時適量的降雨可以為土壤補充水分,滿足農作物根系吸收和蒸騰作用的需要,保證其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農作物生長發(fā)育。并且,雨水能夠使土壤變得疏松,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從而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這有利于促進農作物根系向下和向周圍生長,從而增強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使農作物生長更加健壯。
但要注意,在降雨較多的天氣中,別忘了做好農田的排水工作。因為農田積水會使土壤溫度下降,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發(fā)育。特別是在秋季氣溫逐漸降低的情況下,低溫積水會進一步抑制根系的活性,使農作物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并且,農田長時間積水,還會導致農作物根系無法進行正常的有氧呼吸,轉而進行無氧呼吸,最終會導致其根系變黑、腐爛,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大幅下降。
今年立秋幾點?有啥說法?今年立秋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為:2025年8月7日13時51分19秒,農歷閏六月十四。這很明顯是“下午立秋”的說法,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來看,這預示著今年秋天的降雨會較多,能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但要注意做好農田的排水工作,例如通過深耕深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對于一些易澇的農作物,如蔬菜、花生等,可以采用起壟栽培;在降雨期間和降雨后,及時清理排水溝中的雜物和淤泥,確保排水順暢。
當然,古人還會根據(jù)立秋當天的天氣情況來推測天氣的走勢,以下分享一些:
立秋雨淋頭,三秋雨不休;
立秋落雨連三場,秋后雨水滿池塘;
立秋有雨秋水長,一秋三場雨滿倉;
立秋雨打門,秋后雨紛紛;
立秋滴一點,秋后雨不斷。
這些農諺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當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多。
立秋無雨天大旱,秋后少雨地生煙;
立秋日頭笑,秋后水少稻焦;
立秋大晴天,秋后少雨田干裂;
立秋無雨秋光好,旱到重陽少水澆;
立秋見日頭,秋后無雨愁白頭。
這些農諺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當天是晴天,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較少,晴天較多,這很容易到來“秋旱”的情況。
立秋晴空響驚雷,秋后冰雹似石飛;
立秋日頭曬又雷,秋風帶雹砸田堆;
立秋晴天雷聲滾,秋后狂風卷地狠;
立秋無雨雷轟頂,秋后雹打禾苗盡;
這些農諺意思是說,如果立秋交節(jié)當天打起了雷,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會出現(xiàn)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這對農作物的生長同樣會造成一些影響。
以上就是立秋交節(jié)當天推測天氣的農諺,當然,農諺有著地域性和時間性,并不能說農諺百分百準確,但這是古人的經(jīng)驗之談,因此,雖說我們不能完全參照,但能理性的做一個參考,您認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