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這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形式,以其絢麗的色彩、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以及歷經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彩的特性,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圖1)。它不僅是一種裝飾工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輝煌歷程。本文將深入探討琺瑯的起源、制作工藝、化學穩定性等。
圖1 a琺瑯畫;b 掐絲琺瑯獅戲球海馬紋碗;c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熏爐;d掐絲琺瑯首飾
01
琺瑯的起源與發展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是以石英、長石和硼砂等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制成的無機玻璃質材料,覆蓋于金屬或其他材質表面(圖2)。琺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的埃及。最初,琺瑯主要是作為一種裝飾金屬的工藝而存在。它通過將熔融的玻璃質材料涂覆在金屬表面,經過高溫燒制后形成一層堅固的保護層。這種工藝在古代地中海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珠寶制作和宗教用品上。15世紀中葉,琺瑯工藝在西歐法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琺瑯制品以其精美的工藝和鮮艷的色彩而聞名于世。隨后,琺瑯工藝經蒙古西征傳入中國,并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1]。
按胎體材質可分為銅胎琺瑯(如景泰藍(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間大量燒制且以孔雀藍為主色調而得名))、銀胎琺瑯、金胎琺瑯、瓷胎琺瑯及玻璃胎琺瑯。金屬胎體影響琺瑯的質感和應用場景,如銅胎琺瑯多用于工藝品,金胎琺瑯常用于高端首飾。
工藝分類:①掐絲琺瑯:金屬表面焊接金屬絲形成隔間,填充琺瑯釉料,代表作為明清景泰藍;②畫琺瑯:直接在金屬胎上繪制琺瑯釉料,需多次燒制,工藝復雜;③內填琺瑯:金屬胎鏨刻花紋后填充琺瑯,呈現寶石鑲嵌效果;④鏨胎/錘胎琺瑯:通過鏨刻或錘揲金屬形成圖案,再施琺瑯,立體感強;⑤透明琺瑯:罩以透明釉,顯露金屬浮雕的明暗變化。
琺瑯制品用途廣泛:首飾琺瑯(如腕表表盤)、工藝品琺瑯(花瓶、擺件)、宗教用品(宗教紋飾器皿)和建筑裝飾(琺瑯板)等,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北京以掐絲琺瑯(景泰藍)聞名,廣東擅長畫琺瑯(廣琺瑯),歐洲則發展出微繪琺瑯等獨特風格。
圖2 清光緒-金漆多寶花卉琺瑯盆景(左),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右)
02
琺瑯的制作工藝
琺瑯的制作工藝復雜且精細,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圖3)。
圖3 琺瑯制作工藝流程圖
2.1設計與制胎
制作琺瑯的第一步是設計。設計師會根據需求繪制出圖案,然后選擇合適的金屬材料制作胎體。常見的金屬胎體材料包括銅、金和銀。以銅為例,工匠會將銅片裁剪成所需的形狀,然后通過錘打、焊接等工藝制作出胎體雛形。
2.2釉料的準備
琺瑯的釉料主要由石英、長石、硼砂和氧化物等無機礦物質組成。這些原料經過研磨、篩選后,與水或粘合劑混合,形成糊狀漿料。為了獲得不同的顏色,工匠會在釉料中加入各種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例如,鈷氧化物(CoO)用于藍色,鐵氧化物(Fe2O3)用于紅色和棕色,鉻氧化物(Cr2O3)用于綠色,錳氧化物(Mn3+)用于紫色[2]。
2.3上釉與燒制
將準備好的琺瑯釉料均勻地涂覆在金屬胎體表面,通常需要多次上釉。每一層釉料都需要干燥后,再放入高溫窯爐中進行燒制。燒制溫度一般在 750~850 ℃之間。在高溫下,琺瑯粉末會熔化并與金屬胎體牢固結合,形成光滑的玻璃狀涂層。燒制完成后,琺瑯制品會呈現出鮮艷的色彩和光澤。
2.4打磨與修飾
燒制后的琺瑯制品表面可能會有一些不平整的地方,需要進行打磨和修飾。工匠會使用細砂紙或磨石對表面進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此外,還可以通過雕刻、鑲嵌等工藝對琺瑯制品進行進一步的裝飾。
03
琺瑯不褪色的原因
琺瑯不褪色的原因主要歸結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化學穩定性。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3.1高溫燒制
琺瑯的制作過程中,高溫燒制是一個關鍵步驟。如下式所示,在高溫環境下,琺瑯的玻璃質材料與金屬氧化物顏料發生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反應,形成了穩定的化學鍵[3]。這些反應使得顏料顆粒被緊密地包裹在玻璃質基體中,形成了一個均勻且穩定的微觀結構。這種結構類似于寶石的內部結構,顏料被固定在其中,難以被外界因素影響。
3.2玻璃質基體的保護作用
琺瑯的玻璃質基體(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具有很強的耐腐蝕性,不僅為顏料提供了物理支撐,還起到化學保護作用。同時,玻璃質基體的致密結構可以有效阻擋紫外線、水分和其他化學物質的滲透,從而保護顏料免受氧化和分解的影響。
例如,在琺瑯制品表面形成的玻璃質涂層,其厚度通常在0.1~0.5 mm之間。這種涂層就像一層堅固的“防護盾”,將內部的顏料與外界環境隔離開來[3]。即使在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如高濕度、強酸雨等,琺瑯制品依然能夠保持其色彩和光澤。
3.3顏料的化學穩定性
琺瑯顏料大多是由金屬氧化物組成的,這些氧化物本身具有很高的化學穩定性。如下式所示,氧化鐵(Fe2O3)是紅色顏料的主要成分,它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會與玻璃質材料形成穩定的鐵鋁酸鹽[5]。這種化合物不僅耐高溫,還具有很強的抗紫外線和抗化學腐蝕能力。
此外,琺瑯顏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會經歷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穩定的晶體結構。這些晶體結構具有很強的抗光性和抗化學性,使得顏料在長期使用中不會發生褪色。
3.4歷史見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琺瑯的耐久性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許多古代的琺瑯制品,如中國的景泰藍、歐洲的琺瑯首飾等,經過數百年的歲月洗禮,依然色彩鮮艷。這些古老的琺瑯制品不僅展示了琺瑯的化學穩定性,還體現了其藝術價值。
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景泰藍制品,其表面的琺瑯色彩依然如新。這些制品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依然能夠展現出琺瑯的美麗和魅力。
04
琺瑯的應用領域
琺瑯的不褪色特性和化學穩定性使其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4.1藝術品
琺瑯在藝術品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琺瑯可以用于制作各種藝術品,如畫作、雕塑等(圖4a)。這些藝術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能夠長期保存。
例如,法國的利摩日(Limoges)琺瑯畫[6-7]以其精湛的工藝和鮮艷的色彩而聞名。這些畫作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化學結構,能夠抵御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4.2鐘表
琺瑯表盤是高端鐘表的標志性特征之一。其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能夠保證鐘表的耐用性和美觀性(圖4b)。
4.3珠寶首飾
琺瑯首飾以其絢麗的色彩和寶石般的光澤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琺瑯可以用于制作各種首飾,如戒指、項鏈、手鐲等(圖4c)。這些首飾不僅美觀,而且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例如,卡地亞(Cartier)的琺瑯首飾以其精湛的工藝和鮮艷的色彩而聞名。這些首飾在日常佩戴中能夠抵御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保持其色彩和光澤。
同樣,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的琺瑯表盤以其精湛的工藝和不褪色特性而備受收藏家的喜愛。這些表盤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化學結構,能夠抵御時間的侵蝕。
4.4建筑裝飾
琺瑯在建筑裝飾領域也有重要的應用。琺瑯可以用于制作各種建筑裝飾品,如瓷磚、壁畫等。這些裝飾品不僅美觀,而且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圖4d)。
例如,北京故宮的景泰藍裝飾以其精湛的工藝和鮮艷的色彩而聞名。這些裝飾品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化學結構,能夠抵御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圖4 琺瑯工藝品
05
結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琺瑯工藝也在不斷創新。現代琺瑯工藝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制作方法,還引入了新的技術和材料。例如,現代琺瑯制品可以通過激光雕刻等技術進行更復雜的裝飾。
同時,琺瑯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除了傳統的珠寶首飾、鐘表、藝術品等領域,琺瑯還被應用于建筑裝飾、汽車內飾等領域。這些新的應用領域為琺瑯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章美薇.琺瑯工藝的起源與傳播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裝學院, 2017.
[2] 王承遇,盧琪. 中國古代琉璃著色劑的演變 [J]. 玻璃與搪瓷, 2017, 45 (5): 23-28.
[3] Colomban P , Kirmizi B , Gougeon C ,et al. Pigments and glassy matrix of the 17 th -18 th century enamelled French watches: A non-invasive on- site Raman and pXRF study[J]. Cultural Heritage, 2020, 44: 1-14.
[4] Colomban P, Franci G S, Ngo A T, et al. Non-invasive Raman and XRF study of Mīnā'ī decoration, the first sophisticated painted enamels[J]. Materials, 2025, 18(3): 575-592.
[5] Oezcoban H, Yilmaz E D, Schneider G A. Hierarchical microcrack model for materials exemplified at enamel[J]. Dental Mater, 2018, 34(1): 69-77.
[6] Colomban P , Gerken M , Gironda M ,et al. On-site micro-XRF mapping of enameled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First demonstration[J]. Europ Ceram Soc, 2025, 45(1): 124-163.
[7] Barba C I, Nucera A, Barberi R C, et al. Study and micro-Raman characterization of pigments present on majolicas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interest from Gerace, Italy[J]. Heritage Sci, 2023, 11(1): 114-139.
來源:洞察化學
編輯:亦山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