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把笤帚要經過選料、晾曬、理料、去殼、浸泡、扎結、成型、修剪等多道工序,光扎結就有‘單結’‘雙結’‘連環結’好幾種手法!”在龍灑村笤帚研學館,來自昆明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的學生小李連連驚嘆。指尖的刺痛和成就感交織,讓她突然理解了“工匠精神”四個字的分量。
2025年7月,到騰沖研學的昆明醫科大學的30余名師生剛走進騰沖市新華鄉龍灑村笤帚研學館,就被墻角堆成小山的笤帚苗吸引了。“這是我們當地的粽葉苗,要在春節前后收割,晾曬數月才能用,這樣編出來的笤帚既結實又不容易發霉。”非遺傳承人瞿發冬一邊演示理料,一邊講著老規矩。大學生們圍坐成圈,手里攥著細軟的苗條,跟著傳承人學“扎結”:左手固定苗根,右手將棉線繞成“8字結”,用力一勒,松散的苗條瞬間成了緊實的一束。這樣的場景,在新華鄉龍灑村已不是新鮮事。2025年上半年,龍灑村笤帚研學館累計接待了5批研學團隊,120余名研學者中,有小學生、大學生,還有來騰旅游的外省人。為了讓體驗更生動,村里還設計了“非遺探秘”路線:上午跟著支書游古村落體驗粽葉采摘,中午跟著傳承人學編笤帚,下午坐在馬鞍上垂釣西湖,傍晚體驗“粽葉宴”或者彩色粽制作體驗,晚上圍坐在西湖邊聽老藝人講“笤帚里的節氣智慧”——比如“春分編掃地笤帚,苗條不易折;秋分編炊帚,不沾油污”。有的小學團隊帶著自己編的迷你笤帚回家后,家長們紛紛發朋友圈:“孩子現在掃地都特別認真,說這是‘自己編的寶貝’。”
如今,這個曾因閑置資產沉睡、傳統手藝后繼乏人的小村莊,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黨建+合作社+非遺+研學”的特色發展路,讓沉寂的山鄉煥發了新的活力。
故事的起點,是村黨組織對“沉睡資源”的重新審視。過去,祖輩傳下來的笤帚編織手藝雖被列入非遺,卻因年輕人外出務工、市場渠道狹窄,漸漸成了“老人的手藝”“守著金疙瘩要飯吃”,成了村“兩委”班子心里的疙瘩。2022年,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合作社,將閑置衛生所重新設計、修繕,又挨家挨戶動員笤帚傳承人加入,把分散的笤帚藝人聚成“一團火”。從原料種植、收購、手藝標準化培訓到產品貼標統一銷售,合作社讓老手藝有了“組織依靠”,也為后續的研學項目埋下了伏筆。
轉機出現在2023年。一次村企對接中,有企業提出“能不能讓城里孩子來體驗非遺”的想法,讓龍灑村黨總支書記董麗娟靈光一閃:“我們的老手藝不只是用來賣錢的,更是能講故事的寶貝!”于是,龍灑村笤帚研學館應運而生。在龍灑古村落的研學館里,龍灑笤帚的起源與發展一目了然,陳列著40多種用笤帚苗編制而成的各類笤帚工藝品——這些琳瑯滿目的創意作品,都是傳承人跟村“兩委”成員一起琢磨的“新花樣”。
“現在我們大力發展‘多邊產業’,在家邊、田邊、山邊等可利用的土地上種植粽葉,由于產品供不應求,我們現下引入了高粱種植,希望能豐富材料源頭,保證產品供給。下一步,我們打算尋找合作企業,擴大招商引資,延長產業鏈,提升服務能力,將龍灑笤帚這個名片打響、打亮,進一步帶動轄區經濟發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董麗娟指著村莊規劃圖,眼里滿是信心。
在龍灑村,一把把笤帚不僅掃凈了院落,更掃開了鄉村振興的新思路——當老手藝遇上新青年,當閑置資產對接新需求,編織出的不僅是器物,更是文化傳承的脈絡、鄉村發展的希望。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鄉村也不是被遺忘的角落,龍灑村找對了路,讓老手藝煥發了新生,讓小村莊也有了大作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