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陳拙。
我剛剛從印廠出來,忙碌了十個月,就為了給一個朋友準備禮物。
四色印刷機為了她加急運轉
我有個很重要的朋友下半年就要離開中國了,離開我上萬公里,在大洋彼岸。
她在那里從事一份特殊的工作,從21年開始,她的工作在天才被記錄成21篇故事,算下來有二百萬人看過。
她的故事總有一個特點:看完的人都哭著喊媽媽。
當然了,不是喊她媽媽,是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或者,有太多想和媽媽說,但不敢說的話。
不信你看,這種基礎款的讀后感,100條留言里,50條是帶淚花的?
當然也有這種邊說媽媽邊哭的?
更有的人哭著,是因為她的故事,想到自己媽媽的媽媽?
她的故事里不僅有好媽媽,還有讓人印象深刻,提起來就毛骨悚然的“怪媽媽”。我舉兩個例子:
有個孩子報警,想抓走自己的媽媽,只因媽媽時刻監控的控制欲;還有個女孩,因為買了件500塊錢的衣服,被母親不停辱罵,以至于事后她只記住了一件事“我配不上500以上的東西”。
這個朋友就是侯小圣,在澳洲做司法社工,職責是發現弱勢群體,用當下最科學的方式去為她們解決難題。
為什么她的故事里有那么多的“媽媽”?
小圣告訴我,那是因為她接觸過讓人崩潰的求助案例里,有一部分是因為媽媽失職。而另一部分,卻是因為媽媽的存在,才讓當事人擁有得救希望。
有時為了幫助當事人,她自己甚至都要履行一個“媽媽”的職責。
有個女孩,年僅四歲,在收到棒棒糖后第一反應是脫掉褲子,分開雙腿,安靜閉眼——她剝奪了女孩父母的撫養權,給女孩重新找到住所,哭著安慰女孩,現在咱們有多坎坷,將來的路就有多好走。
有個機構收治23個厭食癥女孩,她們瘦成骨架,進食就會立馬嘔吐,而一切只是因為她們被身材霸凌,嘗試用催吐減肥——她和這些女孩坐在同一個餐桌上,不講大道理,就吃飯給她們看,告訴她們吃飯有多香。
下半年,小圣即將離開,再次回到澳洲。
我挺舍不得的,她現在在國內也是做老師,也是在幫助很多的孩子。我也不希望好朋友幾年才見一次。
小圣告訴我,那里會有更多可以學習的課題,這些知識能讓她幫助更多人,這些幫助又會變成更多故事。
我說行吧,那在你出國之前,咱們把之前的故事“了結”一下,出版成書,作為送給你,也帶給讀者們的禮物——
十篇社工工作手記,十個女孩互相拯救的故事。我把它們整理出書,就叫《在家與彼岸之間》,小圣看到它就能想起我。
當然我也想你們看到它就會想起我、小圣和那些讓人流淚卻不悲觀的故事?
另外,小圣在書里新寫了一篇前言,還加入了一篇從未披露過的全新故事,正等著你閱讀。
如果你剛了解小圣,你可能不知道,她第一次坐上去往澳洲彼岸的飛機,是“逃”出去的。
在小圣人生的前二十年,繞不開一個人,就是她的媽媽。
她生活在一座東北城市,從小到大都是被安排好的人生。
上補習班時,媽媽會突然出現在窗外,呵斥她“不準咬手”。填報高考志愿,媽媽強制她填報本地大學,理由是能經?;丶摇H缓笏龐寢岆S時會到校查崗,監控她一切課余活動。
小圣整個少年時期,都在籌劃“離開家”這個事,直到她找到地球上離家最遠的地方,澳大利亞。
但肉身逃出去了,她的記憶卻沒有掙脫,在成為司法社工后,小圣遇到一個女孩,對方照顧重病母親時崩潰,想殺掉母親,還在日記中寫下了完整的“作案計劃”。
后來,女孩告訴小圣,她沒有實施這個計劃。
女孩沒有第一時間拿出證據,小圣卻選擇了相信她。因為小圣自己也曾直面同樣的事情。
逃離家之前,侯小圣最害怕的是媽媽不讓她走。
可突然間媽媽患病,小圣決定陪她走完最后一程,卻遭到她的責罵。她也曾閉眼想象,自己站在媽媽葬禮上的場景,那是一種終于輕松了的感覺。
同樣的一個難題,纏繞著小圣和她的這位當事人:為什么明明是愛,卻讓人感覺到痛苦?
小圣在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她幫助一位殘疾女孩逃離母親的監控,卻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女孩媽媽成為母親后,被孩子打斷的人生。這個媽媽的一切憤怒、委屈、抱歉,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壓在了女兒身上。
小圣突然發現,原來這個難題,不僅是自己的,更是很多母親的。
甚至這難題,在許多不同的親密關系里,都出現過。父母,姥姥姥爺,另一半,自己的姐妹與兄弟,這些關系對于彼此的愛,都可能變成一根越收越緊的繩子,我們要衡量該剪短它,還是學會在窒息中重新呼吸。
小圣告訴我,她沒有突然原諒媽媽,她只是幫助別人時不斷改進自己的認知,試著理解媽媽。
我相信她會在這個過程里進化成更好的人。
因為這種不美化、不回避的成長,才是最真實的治愈。
為了想《在家與彼岸之間》這個書名,我掉了不少頭發。
新書與天才捕手的合影
但我覺得太值了。
在小圣的故事里,家和彼岸是東北到澳洲的直線距離,也是被“愛”囚禁的人,勇敢沖破桎梏的旅程。
小圣在書里寫到,媽媽生病時剪下了一個漂亮的辮子。她把辮子放在了行李箱里,陪著她滿世界跑。
這一回,她第二次跑去澳洲,不變的是“都坐飛機去”,變得是“上次是逃離,這次或許是奔赴”。
我想象澳洲街頭出現一個畫面:一個東北女孩把車子騎得飛快,她正趕往社工機構的大樓,那里又有人等她幫忙了。
當然我也叮囑她把這些珍貴的故事記錄下來。
咱讀者都知道,我們想看這些真實的事,是想從里面汲取力量,越活越有勁兒。
這也是我出書的目的,這些故事曾在公眾號被大家閱讀,帶給大家感動和治愈。出版實體書,則是能讓大家在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看到它們,獲得力量。
最后再說說我給這本書做的一點小努力,沒別的,就為了讓你讀起來舒服。
首先是一如既往的好紙,紙張微黃能護眼,輕薄但不透光。
再就是一如既往的手開本,“長度不變,寬度變窄”,能讓你單手拿著讀,不累很輕松。
另外這次在包裝上,我也有小心思。
加了個易撕貼,收到書后只需要翻到背面,輕輕一撕,就能去掉塑封膜。
除此之外,按照天才的傳統,我還專門為你們準備了作者親筆簽名版,數量有限,先到先得,我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你們了,你們加把勁。
你也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下單,《在家與彼岸之間》即刻就能與你見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