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領導干部違反廉潔紀律的職務犯罪案件。
公訴機關指控,2013年至2023年,被告人在擔任甘肅某醫院脊椎骨二科主任、醫務處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28家公司向醫院供應醫用骨科耗材、醫療設備提供幫助,先后多次收受賄,共計人民幣1338.385萬元。
手術刀變成斂財工具,當處方單淪為交易籌碼,本應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將患者信任轉化為個人財富,直到東窗事發才匆忙退回贓款贓物。
然而,醫療領域的技術權威與經濟利益糾纏不清,醫者仁心淪為金錢的奴隸,都不是稀奇事。
十年間1338萬元,平均每年133.8萬元、每月11.15萬元外快,這遠超一位三甲醫院骨科主任的合法收入。
數字背后,是無數次對職業道德的背叛。
醫療器械采購、藥品選用、手術安排——醫療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創收渠道"。
案件暴露的不僅是個人道德淪喪,還有患者自己隨時可能成為患者的我們的無奈,更是制度防線的全面潰敗。
醫療腐敗之所以引發公憤,在于其直接踐踏社會最基本的公平正義,富有者可以通過金錢購買優先治療權,藥品選擇取決于回扣多少而非療效優劣,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原則便被徹底顛覆。
更可怕的是,這種腐敗有可能以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
有研究顯示,受商業利益驅動的過度醫療和不當治療,每年導致大量本可避免的醫療損害。
某些醫生手中的權力,本應用于減輕病痛,卻成加重患者負擔的工具。
當救死扶傷的神圣職業淪為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社會信任的基礎也隨之崩塌。
深入剖析醫療腐敗的根源,會發現這是一張由各種因素交織而成的網。
醫療資源的稀缺性與分配不均是土壤,體系行政化與市場的扭曲結合是溫床,監督機制的形式化則是直接誘因。
在現行體制下,科室主任擁有設備采購、藥品選用、手術安排等方面的絕對話語權,醫療行業的專業壁壘使得外部監督難以深入,同行評議又常陷入"默契沉默"。
當潛規則和紅包回扣成為"行業慣例",系統性腐敗便不可避免。
從全球視野看,醫療腐敗并非中國獨有,但表現形式和程度確有差異。
某些做得比較好的國家通過健全的法治體系、透明的采購流程、嚴格的行業自律,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醫療領域的腐敗現象。
反觀國內,雖然相關法律法規并不缺失,但執行層面經常流于形式,像本案十年如一日地收受賄賂而未被發現,恰說明現有監督機制存在嚴重漏洞。
被告在庭審前退回全部贓款贓物及孳息的行為,看似悔過,實則可能只是量刑考量下的策略選擇。
真正的悔改應當包括對腐敗鏈條的徹底揭露,對制度漏洞的真誠反思。
此案不應以個人退贓了結,而應成為醫療系統刮骨療毒的契機。
有關部門需順藤摸瓜,查清行賄企業、共謀同事和監督失職者,只有整條利益鏈上的責任人都受到應有懲處,才能形成足夠震懾。
醫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當這神圣的職業被銅臭腐蝕,受損的不僅是患者權益,更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根基。
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當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凈化醫療環境,重建醫患信任。
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陽光照進醫療的每個角落,才能確保每一位醫者不忘初心,每一臺手術不受污染,每一張處方都只為健康。
這不僅是醫療系統的自我救贖,更是對整個社會的莊嚴承諾。
問題是,能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