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652期】
考試臨近時,你是否會感覺吃不下飯或睡不著覺?即將輪到自己回答問題時,你是否會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準備承擔一項重大任務時,你是否會感到緊張,寢食難安?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沖突》中提出,焦慮是對危險的不相稱的反應,甚至是對想象中的危險的反應。簡單來說,焦慮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害怕。當我們對安全感的追求與充滿變數的現實之間出現矛盾時,焦慮就產生。
生活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拒絕或遠離焦慮。但如果過度焦慮,則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緩解焦慮并沒有什么有普適性又立竿見影的方法,我們要做的是從直面焦慮,學會接納它開始。
理性接納焦慮
在接納焦慮前,我們首先要客觀地認識焦慮。與開心、難過、憤怒等情緒一樣,焦慮只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以平常心對待就好。焦慮是人們對危險的恰當反應,只不過這種危險是隱而不露的和主觀內在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將焦慮保持在適當的范圍內,使之既能促我們進步,又不影響愉快生活。
聚焦當下任務
為什么有些人自己一個人對著鏡子演講可以侃侃而談,但當臺下坐了觀眾時就會變得結結巴巴,忘了自己要說什么?問題的關鍵在于焦慮的對象不同:究竟是在焦慮演講本身,還是焦慮別人對演講結果的評價。如果我們焦慮的是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或如何評價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更可能會瞻前顧后、猶豫不決,這樣不僅不利于提高做事效率,而且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因此,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任務本身,隨著任務的推進,焦慮的程度自然會慢慢下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但凡事過猶不及。有人為限量款潮玩透支信用卡,有人為“合群”跟風買下一堆用不上的網紅爆款,甚至有人把情緒價值等同于“必須擁有”。當消費從“滋養”變成“負擔”,就成了舍本逐末。畢竟,真正的滿足感,從來不是商家定價的,而是自己說了算。
正確看待評價
比起他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我們心中對自己的看法。心理學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到:“公眾的觀點,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首先納入其中進行分析,然后把正確的觀點賦予新的活力置于自我形象之中,而把那些錯誤的觀點一笑置之,將其摒棄在外,從而不使其產生任何傷害。”你要做的是:放下內耗的重擔,真切感受此刻的呼吸與經歷的每一刻,關注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好真正的自己。
保持適度焦慮
對一件事焦慮的程度,與我們對這件事的結果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在心理學上有一條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而動機水平與焦慮程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保持適當的焦慮可以激發我們的斗志,讓我們在工作學習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獲得更高的效率。
作者簡介
徐天穎,大學本科在讀,喜歡音樂和寫作
主播簡介
胡楊帆,大學本科在讀,一個熱愛運動、充滿活力的航天人。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徐天穎
主播 | 胡楊帆
審核 | 陸崢
編輯 | 樊瀚文
校對| 蘆恬瑩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