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崩潰時刻?
精心準備了兩小時的飯菜,滿心期待地端上桌,卻換來另一半一句“味道一般”,瞬間滿心委屈;
或是好不容易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寫作業,可無論怎么講解,孩子還是反復出錯,焦慮和煩躁一股腦涌上心頭,忍不住提高音量……
這些時刻,情緒就像失控的過山車,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與挫敗的漩渦。
我們總以為強大的心理是銅墻鐵壁,卻忽略了最鋒利的武器往往藏在思維轉角處。今天要揭秘的“轉念”,正是普通人快速提升心理韌性的隱藏開關。
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我們腦海中的“念”就開始運作了。它如同一個隱形但又很有權勢,掌控全局的導演,決定著我們如何解讀“眼耳鼻舌身”諸感官從外界獲取的所有信息。
比如看到微信消息提示,有人會覺得是朋友找自己聊天,而有人卻擔心是自己能量又要被偷走,被別人消耗了;
聽到領導說“這個方案再改改”,有人理解為領導在培養自己,也有人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行;
發現孩子打翻牛奶,有人心疼又要打掃衛生,有人卻驚喜于孩子開始探索世界了。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每天大約會產生6萬個念頭,其中80%都帶有負面傾向。
這些念頭就像是給生活安裝的濾鏡,悲觀的人看到的是灰色,樂觀的人看到的是彩色。我們當下的情緒和行為,本質上都是這些念頭的直接產物。
想象一下,你正在看一部電影,劇情卻走向了讓你抓狂的方向。如果這時有個遙控器,能暫停、回放、切換視角,那該多好。這就是“轉念”的魔力。
它的本質,就是讓我們奪回生活的主導權。當我們改變解讀事件的角度,就能瞬間改變情緒反應。
同樣是被客戶提出意見和建議,有人覺得客戶在針對自己,因此憤怒不已;有人卻理解為客戶在幫助自己提升,內心滿是感激,兩種念頭帶來的情緒體驗截然不同。
面對堆積如山的工作,有人想著肯定做不完而選擇拖延,有人轉換成先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行動力立馬得到提升。
伴侶忘記紀念日,有人解讀為對方不重視自己而選擇冷戰,有人理解為對方最近太忙了,從而主動溝通。
持續練習轉念,能夠重塑大腦神經回路。就像健身可以讓肌肉變得強壯,思維訓練也能讓我們的心理韌性不斷增強。
接下來,分享三個馬上就能用起來的“轉念”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給念頭貼標簽,這能幫我們給情緒按下暫停鍵。當負面情緒襲來時,試試“三步暫停法”:首先覺察到自己此刻的情緒,比如“我現在感到焦慮/憤怒/沮喪”;
然后為腦海中的念頭命名,如“這個念頭是‘我肯定做不好’”;最后進行念頭置換,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有證據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比如同事沒回復消息,我們可能會自動產生“TA是不是討厭我”的想法,這時貼上標簽“這是‘被排斥恐懼癥’發作”,然后轉念“TA可能在開會/忙其他事,晚點再問”。
第二個方法是視角轉換術,就像站在月球看地球一樣,換個角度看問題。遇到難題時,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一年后看這件事還重要嗎?如果是導師或偶像遇到這事會怎么做?這件事教會了我什么? 比如項目搞砸了,我們可能會產生“完了全毀了”的災難化思維,轉換視角后思考“這次失敗暴露了哪些問題”,進而發現收獲“學會了更嚴謹的項目管理方法” 。
第三個方法是語言重塑法,給思維安裝積極語法。把諸如“我不得不加班”換成“我選擇加班來完成重要目標”;“客戶太難纏了”換成“這個客戶對我的溝通能力是個很大的挑戰”;“我總是搞砸”換成“這次失誤讓我找到了改進方向” 。比如被領導批評,不要陷入“我又做錯了”的自我攻擊,而是進行語言重塑“領導指出了需要改進的具體點”,進而導向行動“明天前我會提交優化方案”。
這里也需要澄清三個關于轉念的常見誤解。轉念不是自我安慰,它不是假裝問題不存在,而是更清醒地看待問題;不是逃避現實,改變解讀方式不等于逃避責任,反而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更不是天生特質,它是每個人都能通過練習掌握的技能。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能通過改變內在的心智態度,改變生活的外在層面。”
那些看似突然變強的人,不過是比普通人更早掌握了“轉念術”。就像手機系統需要定期更新,我們的思維模式也需要持續升級。從今天開始,當遇到挑戰時,不妨對自己說:“停!讓我換個角度看看。”(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