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線。這一部署將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到夯實城市宜居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位置,成為檢驗人民城市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
生活性服務業是滿足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服務活動,一頭系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計,一頭連著超大規模市場的消費潛能,關乎穩就業、擴內需、促轉型的戰略全局。生活性服務業不只是城市配套功能,也是衡量城市宜居度、競爭力與可持續性的核心指標。
目前,生活性服務業仍面臨布局不優、品質不高、動能不足等短板:新城區一公里無菜場,老舊小區服務網點零散;養老驛站有設施無服務,托育機構一位難求;小微服務業房租、融資、人才瓶頸突出,難以形成持續供給。唯有精準嵌入城市肌理,生活服務方能成為生活中可感可及的小美好。
需求導向有助于實現精準供給。生活服務應以需求為導向,可將大數據分析、社區網格走訪與市民熱線工單轉化為需求捕捉器,建立“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的動態需求清單和彈性供給機制,把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服務精準投送到最需要的人群。
空間更新放大規模效益。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騰挪出的“金角銀邊”可用于建設集社區食堂、家政驛站、托育中心、便民維修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形成小尺度、多業態、一站式的生活場景。通過統一的空間規劃、風貌管理、運營標準,降低單體成本,提升公共服務的密度與可達性。
平臺賦能增強運行韌性。依托城市數字底座,構建政府開放數據、企業主體運營、行業協會共治的共享平臺,實現生活服務要素的線上聚合、線下調度與標準輸出。通過統一培訓認證、保險保障、質量評價,推動小微主體向品牌化、連鎖化躍升,在擴大供給規模的同時,守住安全與品質底線。
防風險與促發展需同步推進。要防止運動式建設造成資源錯配,警惕過度市場化抬高基本民生成本;對涉及老年人、嬰幼兒等弱勢群體的服務,必須堅持公益屬性,綜合運用政府定價、價格補貼、服務券等方式,確保夠得著、用得上、用得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翟子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