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一條“高分考生被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誤錄取”的新聞沖上熱搜,迅速引發(fā)公眾熱議。這起事件不僅牽動了涉事考生及其家庭的情緒,更將高考志愿填報系統(tǒng)的科學性、透明性與權威性推上了風口浪尖。一個609分的高分考生,原本目標是上海財經(jīng)大學,卻因系統(tǒng)設置不清,被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錄取,最終無奈選擇復讀。而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疏漏,更是整個高考志愿填報機制、信息傳達機制與教育公平理念之間的深層張力。
據(jù)貴州當?shù)孛襟w報道,多名考生在社交平臺上反映,自己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通過貴州省招生考試院提供的系統(tǒng),按照“地理位置”篩選學校,結果誤將“廈門大學”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被煜瑢е卤缓笳咪浫 8钊诉駠u的是,其中一名考生高考成績?yōu)?09分,遠高于廈門大學本部在貴州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2024年為601分),卻最終被錄取到了學費高昂、語言環(huán)境迥異的馬來西亞校區(qū)。
該考生表示,自己在填報志愿時使用了系統(tǒng)提供的“按地區(qū)篩選”功能,但系統(tǒng)并未對“廈門大學”的海外分校進行單獨分類。他強調:“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都會出現(xiàn)在相應的城市分類下,唯獨廈門大學的海外校區(qū)沒有明確標識?!边@一細節(jié)成為誤錄的關鍵。
貴州省招生考試院回應稱,招生系統(tǒng)每年都會更新,考生應以最新發(fā)布的官方信息為準,并強調志愿填報時應“核對專業(yè)代碼”,不能僅依賴系統(tǒng)的篩選功能。但考生及家長則認為,系統(tǒng)在設計上存在誤導性,未能充分考慮到考生的使用習慣和信息識別能力。
此次事件暴露了志愿填報系統(tǒng)的兩個關鍵問題:一是信息標識不清,二是邏輯分類不一致。在當前“院校+專業(yè)”志愿填報模式下,考生往往依賴系統(tǒng)的篩選功能進行精準定位。然而,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作為一個獨立招生單位,其在系統(tǒng)中并未以明確的“海外”標簽進行區(qū)分,而是在“廈門大學”主條目下作為子項存在。
這種設計雖在官方招生目錄中有明確說明,但在實際操作中,考生往往不會逐條核對專業(yè)代碼,尤其是在志愿填報時間緊張、信息龐雜的背景下。這種“技術性疏忽”,實質上是將教育公平的重擔,輕率地轉嫁給了考生個體。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問題并非首次出現(xiàn)。近年來,隨著高校異地校區(qū)、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增多,如何在志愿系統(tǒng)中清晰界定“本部”與“分?!保殉蔀橐粋€亟待規(guī)范的技術命題。此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背后反映的是整個志愿填報系統(tǒng)在設計邏輯與用戶體驗之間的脫節(jié)。
此次事件中,考生的訴求看似簡單——希望招生考試院承認系統(tǒng)存在疏漏并公開道歉,保障復讀權利。但深入來看,這背后是考生對自主選擇權的強烈呼吁。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志愿填報更是決定未來方向的關鍵一步??忌谟邢迺r間內做出的選擇,本應建立在充分知情與理性判斷的基礎之上。然而,當志愿填報系統(tǒng)未能提供清晰、準確的信息引導,考生的“知情權”便被剝奪,進而影響其“選擇權”。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誤錄考生,也沖擊了那些原本有意報考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qū)的考生。由于系統(tǒng)未明確區(qū)分,原本精準定位的考生可能面臨競爭加劇、錄取門檻抬高的困境,而誤錄考生又在輿論壓力下陷入是否退檔的兩難境地。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作為中國高校在海外設立的重要校區(qū),承載著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戰(zhàn)略意義。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考生而言,其認知仍停留在“本土高?!钡膶用?,對海外分校的了解有限,尤其在教學語言(全英文授課)、文化環(huán)境、學費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落差。
此次事件中,誤錄考生對“全英文授課”“境外校區(qū)”等信息并不知情,反映出高校在招生宣傳、信息傳達上的不足。盡管招生目錄中對分校與本部的差異有明確標注,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信息未能通過志愿填報系統(tǒng)有效傳達給考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