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今年以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簡稱 “兩重” 建設)以超常規力度推進,8000 億元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覆蓋 1459 個項目,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關鍵抓手。
這一戰略部署不僅直接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 4.6%(增速高于全部投資 1.8 個百分點),更通過產業鏈協同效應激活了上下游萬億級市場空間。
戰略內涵與項目布局的深化拓展
“兩重” 建設的范疇已從傳統基建向國家戰略核心領域全面延伸。除重大水利工程和城市地下管網外,其重點投向包括:
國家安全屏障構建:長江流域生態修復、“三北” 工程等生態安全項目,累計治理沙化土地近 4000 萬畝,同步探索 “光伏治沙” 等市場化模式;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半年班列運輸量同比增長 76.9%,強化國際物流通道韌性。
民生保障升級: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超 10 億畝,配套小型灌排渠道超 1000 萬公里,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支持人口流入城市新建改擴建醫院、學校,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
產業基礎高級化:城市地下管網改造中,智能監測設備、管網機器人等新技術應用率提升 30%,帶動相關企業專利增長超 50%。
投資驅動與產業鏈協同效應
基礎設施投資結構性提速:水利管理業投資同比增長 15.4%,鐵路運輸業增長 4.2%,顯著高于整體基建增速。
滇中引水、南水北調引江補漢等超級工程加速推進,單滇中引水項目就拉動云南固定資產投資實現連續正增長。
萬億級產業鏈乘數效應:
地下管網產業鏈:2024 年以來完成管網改造 23 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 5.7 圈),預計拉動投資 3 萬億元。
上游新型耐腐蝕管材需求激增,中游工程咨詢、探測服務規模擴大,下游智慧運維平臺市場規模突破 500 億元。
交通基建產業鏈:長江經濟帶內河水運項目帶動鋼鐵、水泥需求增長 12%,工程機械訂單量同比提升 25%,數字化建造技術應用率提高至 40%。
新興產業培育:深圳某企業研發的隧洞巡檢機器人、清淤機器人訂單量增長 120%,浙江某塑料管道企業承接長江沿線項目數量增長 30%,新獲專利中 55% 來自項目技術轉化。
政策創新與實施保障機制
財政金融協同發力:2024 年以來累計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1.2 萬億元,專項債向 “兩重” 領域傾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決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廣州等地已啟動相關項目儲備。
軟硬結合的長效機制:
硬投資:8000 億元資金精準投向 1459 個戰略性項目,建立 “項目清單 — 資金直達 — 績效評價” 閉環管理。
軟建設:創新城市地下管網運維機制,南京等地建成智慧監測平臺,接入 3600 余套物聯設備,管網事故率下降 60%。
風險防控與質量提升:針對部分地區項目申報 “小散弱” 問題,建立 “國家統籌 — 地方對接 — 專家評審” 機制,2025 年項目成熟度較上年提升 40%。
當前,“兩重” 建設正從 “項目實施” 向 “系統賦能” 躍遷,通過超長期資金投入、技術創新應用和制度改革協同,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根基。
這一戰略的深遠意義,不僅在于短期經濟拉動,更在于構建起安全、高效、韌性的國家發展新架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