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一起,沙子埋了半截墻,躲都沒處躲!”7月17日,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牧民謝蘇和巴特爾憶起昔日風沙之苦,仍心有余悸。望著光伏板下茂盛的梭梭,他笑容燦爛:“植被鎖住了風沙,草場綠了,日子也亮堂了!”
謝蘇和巴特爾生活的變遷,是巴彥淖爾市探索“綠富同興”新路徑的生動縮影。
巴彥淖爾市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北緣、黃河“幾字彎”咽喉地帶,境內有沙化土地3154萬畝,是我國西北地區防沙治沙的主戰場。近年來,巴彥淖爾市依托當地年平均風速每秒8米以上、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左右的風光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形成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沙中育產”的生態治理格局,讓廣袤沙海迸發出新的生機。
走進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藍色光伏板陣列在沙海中鋪展。板下,草方格鎖住流沙,梭梭、四翅濱藜等沙生植物頑強生長。
“光伏板能降低沙地水分蒸發約30%,為植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內蒙古磴口蒙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郭敏介紹,“目前,公司建設的磴口縣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與巴彥淖爾10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磴口縣85萬千瓦子項目年發電量達49億千瓦時,相當于年節約標煤17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47萬噸。”
在巴彥淖爾市,治沙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光伏+梭梭/四翅濱藜接種肉蓯蓉”成為黃金組合。在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肉蓯蓉基地,技術員正指導產業工人楊少兵輕輕刮開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種子。“技術看似簡單卻關鍵,一棵梭梭就是一棵搖錢樹!”公司負責人魏均說,“接種好的肉蓯蓉畝產約80公斤,公司保底收購。目前,公司肉蓯蓉接種面積達2萬多畝,已成為北京同仁堂等藥企的供應基地。”
巴彥淖爾市林草局負責人向記者算起經濟賬:“梭梭接種肉蓯蓉,預計3年后畝產可達120公斤,畝均產值約3000元;四翅濱藜畝產可達150公斤,畝均產值約3750元。”
據悉,巴彥淖爾市還大力發展“林+”模式(林草、林光、林果、林藥、林禽、林旅),拓展經濟林及林下經濟產業。目前,全市產業治沙面積105萬畝,2024年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43.09億元。
盛夏時節,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內,高大挺拔的樹木牢牢扎根于沙地之中,枝葉郁郁蔥蔥,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在林場的苗圃里,大批耐鹽堿的新疆楊正茁壯成長。這些苗木不僅為“三北”工程提供了堅實支撐,更催生出“以苗養林”的良性循環。此外,灌木平茬、羊草種植等項目,已幫助2000余名農民年均增收5000元。
“過去,林場職工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財政差額撥款。2023年以來,林場積極參與防沙治沙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發展保障性苗圃、經濟林、林下經濟等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如今,林場職工年均收入已達6萬元以上。未來,林場將著力建設智能育苗基地,積極發展‘光伏+’等新興業態,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共進,讓更多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林場場長賀鑫說。
一系列防沙治沙成效的取得,不僅靠治沙人的接力堅守,更需要機制創新提供強大支撐。巴彥淖爾市制定出臺了《巴彥淖爾市推進“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獎勵辦法》,決定拿出2000萬元對防沙治沙成效突出的旗縣區、合作社、農牧民等予以獎勵;在以工代賑、就地取材、降本增效、機械化作業等方面設立單獨獎項。
2025年,巴彥淖爾市還建立起以工代賑“兩個清單”(企業用工需求清單和蘇木鎮、嘎查村務工需求清單),鼓勵企業、農牧民通過以工代賑、租賃機械等方式參與工程建設。
據統計,目前全市“三北”工程已帶動約1.76萬農牧民參與,發放勞務報酬1.86億元,人均增收1.06萬元。此外,當地研發的履帶式多功能植樹沙障車等裝備,使治沙機械化率達60%以上,效率提升5倍。
“2025年,我們計劃完成林草生態建設800萬畝以上,深化‘板上發電生金、板下鎖沙增綠、沙中育產富民’實踐。”巴彥淖爾市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海維表示。
當光伏板在沙海鋪展成藍色海洋,板下的新綠已悄然織就生態改善與富民增收的錦繡圖景。巴彥淖爾人用智慧與汗水,在黃沙與綠洲間,書寫著生態與民生共生共榮的新篇章。(記者 薄金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