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在生活里遇到一著急總是喜歡拿狠話威脅別人的人?
“你再不回我信息我就和你分手”、“你再不好好學習我就不要你了”、“你如果再這樣我就告訴你朋友你做過什么缺德事”“你再這樣我就要你好看”……
說白了明明就想要一個道歉卻拿報復、分手、離婚、拋棄換得對方的妥協,那我們也不是吃素的,他威脅我,我也就威脅回去,你想分手?分就分唄。
可這活生生把一切關系搞成了無聊的權力博弈,把所有人都搞得神經緊張,這是圖什么呢。
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我們又可以怎么理解喜歡放狠話、動不動就威脅別人的這種溝通模式呢?
也許從我們角度來看他是高高在上。但是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我們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人。
喜歡放狠話威脅別人的人,其實蠻出乎我們意料的,他們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高高在上的人,相反,他們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才是“弱勢”的那一方。
在我們的眼里,他動不動就拿分手嚇唬人特別討厭,好像他隨時都做好了離開的準備,一點也不后悔,離開了誰他都能活,特別瀟灑,也特別強勢。
但其實在他的視角里,他一直在壓抑自己真實的聲音。只有當他放狠話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自己。
1
放狠話的人,以前也被人
用“狠”的方式對待過
狠人之所以成為狠人,因為他覺得總有比他還狠的人,在那個人面前,他這些話根本不算狠。 所以他狠是他在自我保護。
比如,也許他被喜歡的人冷落過,氣鼓鼓的等待他的道歉,但發現他壓根沒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回到家倒頭就睡。
也許他被在意的人指責后,他想著,那個傷他的人最后肯定能意識到他冤枉我了,所以能去哄哄我,但是人家依然沒注意到。
剛開始他會耐心為別人開脫也許他是太忙了沒精力分給我,可是時間久了,他就會感覺到,其實別人是真的不在意他。
然后他鼓起勇氣為自己謀了一次不平,說你怎么這么榆木腦袋看不出來我在生氣嗎?也許另一半會覺得他莫名其妙,怎么突然變得這么自私,和你在一起好累啊,還要每天猜你的想法。
就像一次外向換得終生內向。他一次鼓起勇氣表達真實需求的嘗試換來的是完全錯位的體驗:他人的不解,還有劈頭蓋臉的責備與厭煩。
然后他自己也開始懷疑是不是好好說話就是沒辦法獲得他人的理解?
不少人到這里明白了一個道理:好人好聲好氣的提需求,說話前不斷斟酌這么說會不會太有攻擊性,那句話會不會戳到他的痛處,這些都沒用。
他只得出了一個道理,你必須要成為一個壞人,當別人恐懼你、畏懼你,別人才會尊重你。當你把話說狠,他才會把你的話聽進去,他才會愿意為你改變。
慢慢地,他極端地把耐心當作了愚蠢,把善意看作了老實,把溫柔看成了懦弱。
比如當你溫柔地說“我希望你能好好想一下咱們的未來好嗎?”對方可能會敷衍地說“好的好的”,然后依然把你只當作一個備胎。
可如果你說“你如果再不考慮我的未來的話,咱倆就分手得了”他會立馬給你撥過來一個電話好聲好氣問你怎么了。
可能有人為那些被放狠話的人打抱不平:明明是放狠話的人自己溝通能力有問題,咋咋呼呼,而且總是說話說一半,沒有把自己真正的情緒表達清楚,怎么還能怨別人呢?
這話也有一定道理,當事人這種“說話一定說絕一點”想法也是極端的。
可就是沒有人好奇過他是為什么變成了一個不會表達自己需求的人,這個過程他經歷了什么,如果在溝通時要達到自己的愿望,他是否還有別的出路和抓手。
要不是被人逼到角落里實在沒招了,誰會想到用強迫威脅別人這種自己都看不上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他發出聲音不僅無人回應,并且這些聲音還會被當做蚊子的叫聲深感厭煩,那么當他發現,咦,我這么不留余地的發火有用啊,我這么放狠話有用啊——
不用你教,他自然會選擇用另一種更激烈、更暴力、更情緒化方式去發聲。
他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為了去和諧的溝通,而只是為了讓別人起碼可以把自己的聲音當回事。
他看透了人性里吃軟怕硬的真相,為了不讓自己再體會到關系里被忽視、被排擠、被隨意的對待,只能用一種近乎扭曲的方式來靠近別人,用語言的暴力證明你其實很在乎我,并且從此隱藏起真實的脆弱,不再講我需要你、我渴望你、我害怕失去你這些真心話。
2
狠話到底“狠”到底在哪里?
親密關系里的“狠話”一般都是怎么樣的?
威脅人的狠話無非是兩種方式:要么是和自己有關的,要么是和對方有關。
第一種和自己有關的狠話,是把這股狠勁用在自己身上:
“你再不聽我的話,我就離家出走”;
“你要是再用這樣的態度和我說話,我就退群”;
最可怕的當然是那句最令人寒顫的——“你再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去死,死給你看。”
第二種就是與他人相關的狠話,那就是把狠勁兒用在對方身上:
“你要是再不立馬給我回消息,我就和你分手”;
“你要是不哄我,我就去找別的男人聊天”;
“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不養你了”。
每句話我們聽上去像小學生吵架一樣好笑,別說小學生了,人家小學生都不這么講話,小學生會把自己想要的說得清清楚楚,內外一致。
但是一個成年人選擇用一種那么刺耳又幼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只能說明他已經不知道怎么運用非暴力的方式在表達自己了。
其實都能看出來,首先,無論這個狠勁是用在對方身上還是用在自己身上,最終這種“狠”都像一個螺旋鏢,最終傷害最大的人依然還是這個說狠話的人自己。
他是既把自己搭進去又把自己在意的關系搭進去。
把自己搭進去是把自己描述的非常偏激,毀掉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可威脅喜歡的人不也是在毀自己嗎,如果心愛的人感覺受到了威脅真的離開了他,痛苦的不還是他自己嗎?
所以,我大膽猜測一下,嘗嘗放狠話人都有一股強烈的自我挫敗傾向,鐵定自己得不到被好好對待,只能用操縱的、威脅的、入侵性的表達方式來把別人越推越遠。
他們的狠最終其實狠給了自己。
3
放狠話的人內心到底在渴求什么?
我們從前面知道了放狠話的人,他們是披著強勢外衣但內心又極度脆弱的人。
嘴上說著你這次不和你道歉我就和你分手,背地里還是希望你能別走。
本質上,他想要還是你的一份“在意”。
他想要證明你在意我,你喜歡我,你接納我,你不會拋棄我。但最后的結果反而恰恰是你真的煩了他。想一想,還真的蠻悲劇的。
他看上去那么不好惹,作天作地的,因為他在不停地暗戳戳的表達自己3個需求:
關注、同頻和存在。
01
獲得你的關注
那些動不動放狠話的人可以用病嬌的心理來理解他們。
影視作品里病嬌化人格看上去很瘋,這個瘋一般并不是因為他真的瘋(當然一些喜歡放狠話的人也不排除有人格障礙的可能性),而是他一直在體驗愛而不得的感受。
放狠話,愛威脅人的人在親密關系里看上去很嚇人,好像下一秒就真的要那么去做,他們并不是為了嚇到你,而是打從心底里想讓你“看見”他。
可能你很難想象,直接講“我最近感覺到被你冷落,我想讓你多陪陪我”對他有多難,而如果繞著彎子說“你必須這周出來見面,不然有你好看”那就容易多了。
因為前者離自己的感受很近,那些感受很容易受傷,后者離自己的感受很遠,比較下來不容易受傷。
因為萬一我表達了我很想你,我很需要你,你覺得無語怎么辦,你拒絕我怎么辦。
還不如把情緒壓抑到最后直接爆發,那個時候獲得的關注更具有張力。
這里的關注并不是那種膚淺的我看你一眼,而是一種踏踏實實的“我在呢”的心理體驗。如果要獲得這種體驗,他相信必須這樣“鬧”一下,不然你肯定不把他當回事。
02
同頻:讓你痛他所痛
有些放狠話的人其實是想讓你走近他的內心,希望你能知道他最近有多生氣,有多無力,于是選擇用一種異常激烈的方式把這種氛圍感染給你。
我們當然會奇怪這人說出來的話那么狠呢,那么傷人呢,但也許這個陌生人在以前就很想吵架了,但也覺得說出來的話會傷到你,想了想還是算了吧。
其實現在想一想如果他能把火當下就撒出來而不是放在最后,也許還不至于讓別人奇怪怎么他突然說爆炸就爆炸。
所以關系交往與其把話放到最后說,然后說出一些特別炸裂的話,還不如中途有了不開心就能在當下說開,不然到最后破罐破摔,被情緒占領高地,鬧得很僵。
03
用扭曲的方式獲得存在感
狠話,也是一種心理操縱。
當他說“你如果還是……,我就和你分手”,他要的不是分手,而是想讓對方按照自己想要的來。
因為他就是認為你肯定不會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來,所以我只能把我的想法強行灌輸給你,你不想接?那我就懲罰你。
這是他認為的證明存在感的方式,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我上你下、我說你聽,說的好聽點就是我感覺到我能影響到了你,說明我在你心里存在著,我在關系里存在著。
所以一個人喜歡動不動說狠話威脅別人,他們并不是一天兩天就這樣的,而是個人與環境交互的結果,他們看上去是在找事,背后是在尋求深層次的存在與看見。
也許成長過程中目睹過只有權力、暴力、操縱才能讓自己獲得尊重,可憐人必有可憐之處,這種異于常態的想法也讓他在親密關系里學不到耐心溫和的溝通力量。
但是語言是刺人的刀,傷人又傷己,威脅換不來真誠,只會換來更激烈的反抗。這對聽到狠話的人不也是一種傷害嗎?
所以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面對一些喜歡在愛的人面前動不動喜歡恐嚇、威脅的人,你別被卷進去,如果你真的去道歉、妥協、讓步,滿足他的不合理的需求,這只會讓他嘗到甜頭,讓他爽到,下一次他還這么做。
同時也不要過于對抗讓矛盾升級,硬碰硬或者講生硬的道理可能會讓溝通更加困難。
如果你就是那個喜歡動不動就放狠話威脅伴侶的人,你更要看見內心真實的無力,不要用虛張聲勢掩蓋它,別人批評你不代表他在蹂躪你,親密關系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么。
當然也要承認真實的脆弱,當你感受到別人離開你,別人不在乎你,在你來看也許這很恐懼,可那也不能用戴上兇狠面具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那只會讓別人真的想要去離開你。
真正的力量從來不需要靠恐嚇他人來證明,它源于內心的平靜與堅定。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