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這書,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朋友,不說漂亮話,卻懂得人性真相。
年輕時讀可能覺得是“大道理”,等摸爬滾打到三四十、五六十歲,回頭再看,句句都是生活熬出來的“醒酒湯”。
01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
給人恩惠,要由淡薄到濃厚,慢慢增加。如果一開始就給很多,后來少了,人家就忘了你的好;管人立規矩,要由嚴格到寬松,先緊后松,如果一開始很松,后來突然嚴了,人家就會怨恨你太苛刻。
這簡直是處理人情世故的“金科玉律”!
比如,幫親戚朋友,一開始就掏心掏肺,大包大攬,后面稍有怠慢或力不從心,對方可能就覺得你“變了”“不夠意思”,甚至心生怨懟。
不如開始量力而行,關鍵時候再“雪中送炭”,人家反而更感激。
管孩子或帶團隊,一開始就嘻嘻哈哈沒規矩,等孩子大了不服管或者團隊散漫了,你再想收緊就晚了。
大家只會覺得你怎么“突然變了”,抵觸情緒會很大。
不如一開始就明確底線和規則,后面再根據情況適當放松,大家反而覺得你“通情達理”。
人到中年,親戚朋友、工作關系和家庭責任,處處都需要有“度”的把握。
這句老話點透了人性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和“習慣被優待后受不了約束”的弱點。
做事講策略,不是算計,而是讓善意可持續,讓管理更有效。
02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批評別人的毛病別太狠,想想人家受不受得了;教人學好別要求太高,得讓人家夠得著、做得到。
比如,孩子成績沒考好,火蹭就上來了,一頓數落“笨死了”“不用心”,結果孩子蔫頭耷腦,更沒信心了;
或者對伴侶做家務總不滿意,嘮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結果對方干脆甩手不干了。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大,容易急,但越是急,越要管住嘴。
批評不是泄憤,目的是讓人改。
刀子嘴,傷的是關系,毀的是效果。
對孩子、對伴侶、對下屬,甚至對父母,指出問題時,想想對方的感受和實際能力。
要求太高,步子太大,容易把人“嚇退”;給點臺階,給點具體的、能做到的小目標,效果反而更好。
真正的善意,是讓人能接得住,改得了。
03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在熱鬧喧囂的場合,保持一分冷靜觀察的眼光,就能省掉很多無謂的煩惱和算計;在冷清寂寞的時候,保持一份熱忱的心腸,反而能體會到許多真正的樂趣。
單位聚會、朋友飯局、親戚攀比圈…人聲鼎沸時,別光顧著湊熱鬧,搶風頭,或焦慮自己是不是“掉隊”了。
稍微抽離一點看看,誰在吹噓?誰在奉承?哪些話聽聽就好?保持這份清醒,能避免卷入是非、盲目跟風,也少了很多回家后的懊惱和自我懷疑。
再比如,孩子離家后的空巢,工作瓶頸期的迷茫,退休后的落差,或者就是某個無所事事的周末下午,別光顧著失落。
這份“冷清”反而是難得的空間。
拾起放下多年的愛好,畫畫、養花、釣魚,或靜心讀本書,好好做頓飯,甚至認真打掃一次房間…用“熱心”去對待這些“冷落”的時光,往往能發現生活里最踏實、最治愈的小確幸。
《菜根譚》這句話點醒我們:順境時別太飄,留份清醒;低谷時別太喪,找點熱愛暖自己。
平衡的心態,是中年最大的福氣。
04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卷云舒。
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別太往心里去。像看自家院子花開花落一樣自然,像看天上云聚云散一樣隨性。
這境界,聽著簡單,做到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職場江湖、人情世故,哪能沒點波瀾?
工作上,項目成了,被夸了,心里要明白幾分是實力,幾分是運氣,幾分是時機。
項目黃了,挨批了,也別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讓它成為心理成為包袱。
“寵”來了,笑笑,該干嘛干嘛;“辱”來了,消化消化,該干嘛還是干嘛。
日子照過,花照開,你的價值,不全在別人一張嘴上。
生活里,孩子出息了,高興!但別滿世界嚷嚷,恨不得貼臉上。孩子暫時遇到坎兒了,也別覺得天塌了,臉都丟盡了,焦慮得睡不著。
云有云的軌跡,孩子有孩子的路。
你該給的愛和支持一點不少,但別把心全系在孩子那朵“云”上,忘了看自己頭頂的天空。
朋友來了又走,圈子聚了又散,也平常。合則聚,不合則散,強扭的瓜不甜,強留的人不暖。隨它去,云卷云舒,自有它的道理。
花不會常開不敗,云不會靜止不動。
人生也一樣,有高光就有低谷,有相聚就有別離。
試著去接納,而不是對抗。
接納不是躺平,而是明白這是自然規律,把精力用在能改變的地方,對不能改變的事情,保持一份“去留無意”的灑脫。
人到中年,拼的往往不是誰爬得更高,而是誰的心更穩。
任憑外面風吹浪打,褒貶議論,我自有一方小小庭院,能靜看花開花落;頭頂一片廣闊天空,能笑看云卷云舒。這份內心的安定與從容,才是歲月沉淀下來的,最珍貴的福氣。
起落平常事,心定見真章。
05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
在狂風暴雨(困境危機)中,要能站穩腳跟;在花紅柳綠(名利誘惑)中,要把眼光放高遠;在危險的小路(歧途邪路)上,要能及早回頭。
這就是中年危機的“避坑指南”。
遇到困境,比如失業、疾病、家庭變故…這時最需要的是“定力”,不慌神,腳站穩了,咬牙熬過去,才有翻盤可能。
遇到誘惑,有點小權力,有點小積蓄,外面燈紅酒綠,各種“機會”,這時候“眼光高”太重要了。
想想自己的責任,家庭、名聲,想想可能的代價,別被眼前那點“花紅柳綠”迷了眼,栽了大跟頭。
遇到“路危徑險”,無論是投資陷阱、不良嗜好,還是情感歧路,一定要“回頭早”。
中年經不起大的折騰,及時止損是最高智慧,別等到泥足深陷,回頭無岸。
中年人站在人生半坡,上有老下有小,最怕的就是“行差踏錯”。
《菜根譚》的這句話告訴我們,順境要清醒,逆境要堅韌,走出歧路要果斷。
守住底線,才能護住安穩。
06
《菜根譚》里的智慧,不是什么玄乎的大道理,就是教我們在人情冷暖、世事浮沉中,如何護住自己的心,走穩腳下的路。
尤其人到中年,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再讀這些句子,更像是老友遞來的一杯溫茶,初嘗微苦,細品回甘,暖的是心窩。
有些道理,早點懂,少踩坑;現在懂,也不晚。
畢竟,活明白,是一輩子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