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共讀書目
??點擊閱讀??
栩的W29讀寫實錄
繼續讀寫實錄。
關于寫作者的自我闡述
最近一起讀西方經典的《伊索寓言》,對于寓言這一特殊的文學形式,有人喜歡有人厭惡,后者大概以托爾金為代表,或是因為里面充斥著濃縮的說教意味。
正如有些人喜歡《窮查理寶典》,而有些人特別厭惡這種所謂的人生哲學和攻略參考。
或許正是因為,這代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結果導向和過程體驗。
而不少人很難兼容兩種思路。
很多人提到文學,想到的大概是《尤利西斯》《達洛衛夫人》。甚至覺著如果自己去寫小說,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按照這樣的模式去創作,比如要意識流、要表達時代情緒等等。
我反而覺著,任何拿手段和主義寫作出來的作品,往往顯得拙劣,總歸有點削足適履的味道。
同樣,任何寫作者對文本的自我闡述,都不絕對可靠,有些甚至令人頭疼。
讀者需要被教導怎樣去理解一部作品嗎?或許如此,但被作者去教導理解作者自己的作品,除了不明不白的注釋之外,這感覺恐怕是最糟糕的。
不僅增加了讀者理解文本的障礙,同樣也給到讀者一種無形的壓力:“如果不遵照我的理解,你就是在誤讀”。
經典解讀或許有些許可循,以至于我們不落入全然由讀者闡釋的虛無之中。可是讀者畢竟是不同的,倘若只有一種闡釋的方式,那么《堂吉訶德》的魅力恐怕會遜色不少,到如今可能已然被讀者拋棄了。
關于模仿經典與文學理論
模仿經典,就永遠只能成為二流貨色。反叛經典,寫作者才能成就卓越。
文學理論某種意義上是閱讀的學問,不是寫作的學問。
我們可以想一想,這些作家當年是怎么做的?回想伍爾夫、喬伊斯那一代人,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出眾,是因為他們的開創性,而不是他們遵循了什么主義。他們或許受到了時代的影響,但是跟隨者永遠不會成為大師。
學習經典是讓你明白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去盡可能的掌握線索連接古今和審美秩序,而不是依葫蘆畫瓢,去拿理論復刻小說。
拿別人的理論來寫作的人,若不是別有用心,試圖借理論來攀高枝,那便是過于平庸,希望用理論來博取讀者的關注和認同。
這樣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
文字中老是談主義,若不是理論學者,那大概率就是某種虛偽的表現。
小說是辛苦構建的沙灘城堡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海灘玩沙子,無論是挖井還是建城堡,總之你會有各種想法,不過往往因為時光飛逝,城堡成了爛尾樓。
你的意義是為了建立一座城堡嗎?也不一定,因為沙灘上可能已經有不少小城堡了,那你是為了能建立一座自己的城堡嗎?有可能,畢竟想要有自己的城堡也能讓自己得意很久??墒墙ǔ芍?,它轉瞬就會被漲起來的潮水吞沒。這個結果或許你也知道。由此唯一能夠留存的應該是構建城堡以及建成的體驗。
這似乎就和小說創作一樣。
當我們旅行時,難道只是為了打卡某個景點嗎?顯然不是。旅行的意義在于體驗路途中的風景與感受。閱讀也是如此,它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直觀的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體驗與探索,文學或許更應如此。
成功學的本質是關于現實的故事
為什么很多教材類的作品初讀感覺有用,但是讀久了卻會覺得膩味,這是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講述的便是一個有關成功的故事。主人公是作者,而他會告訴你,通過這樣那樣的方法,你就能獲得與他類似的成功。
這本身不就是小說嘛,只是大多數人因為對方的經歷、財富和社會地位而相信了他,這不代表他寫的就是事實。
閱讀與寫作一樣,也是體驗一種
很多時候,人們過度地將交易思維、邏輯思維應用在生命體驗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人生并非一條直線,我們人生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中途某個結果,或許是在于過程中的體驗與成長。
正如健身一樣,也有為了數據目標的努力,不過參與本身也是一種修煉。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最終的死亡,而在于我們如何度過每一個當下。
閱讀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少一點,精一些,可能就是少些浮躁,多些沉淀。
人不需要完美,但卻需要真誠,沒有真誠,世界便都是幻影。
我是徐栩,文穴的創始人。
關于讀寫實錄就先記到這里,咱們下周再見。
F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