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7月24日 03版要聞
《 筆錄轉寫準確率穩定在95%以上
——“無書記員模式”讓庭審更智慧 》
“某某公司解散權糾紛一案,現在開庭。”7月8日上午10時,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法院科學城法庭庭審現場,只見法官就座,卻不見書記員的身影。庭審前,原、被告簽署《庭審錄音錄像告知確認書》,庭審現場全程錄音錄像,在自動語音識別系統的技術支持下,完整記錄了整個庭審過程。
“以前這類需要一個半小時審理的案件,現在通過‘無書記員模式’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部分簡易速裁案件審理時間更短。”科學城法庭庭長吳國陽表示。自今年5月試點運行“無書記員模式”以來,該法庭已審理了40余起案件,涵蓋商標侵權、合同糾紛、著作權權屬等類型,筆錄轉寫準確率穩定在95%以上,有效提升了庭審質效。
法律大模型實現“雙突破”
走進審判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空蕩蕩的書記員席位引人注目。隨著審判長在智能終端點擊“開庭”,人工智能系統通過音響平穩宣讀法庭紀律,原告、被告及第三人面前的話筒依次亮起,系統能夠精準區分不同角色發言內容,每一句發言都被實時轉寫并同步顯示在各方屏幕上。即便當事人共用話筒的情況,AI也能精準區分記錄,并自動識別修正去除筆錄中的冗余語氣詞、錯字和標點符號、重復內容以及無關信息等。
“這套模式的核心是訊飛星火法律大模型。”科大訊飛司法業務高級咨詢經理馮豪介紹,該系統有兩大“硬核”優勢:一是針對法律法規和專項案件進行垂直訓練,將轉寫準確率從初期的60%~70%提升至95%以上,遠超通用模型;二是基于全國產化算力部署,從訓練到推理全程實現自主可控,更能滿足證據對比、案情推理等專業需求。
一小時后,庭審結束,審判長點擊“閉庭”,系統即刻停止記錄。短短幾分鐘內,一份完整的庭審筆錄自動生成,當事人通過電子簽名板完成確認,從閉庭到歸檔全程僅用十分鐘。
記者看到,大模型自動對原始筆錄文本內容進行精簡和規整,以本場庭審為例,原始筆錄超過2萬字,筆錄精簡后僅余1萬3千字,內容可用率達90%。
讓司法資源聚焦核心環節
“這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司法資源的優化重構。”吳國陽解釋,“無書記員模式”中,庭審記錄被科技法庭錄音錄像所替代,實現了庭審過程完整定格、全景呈現,全過程錄音錄像記錄客觀、全面真實、高效快捷。法官和訴訟參與人發言無需刻意放慢語速等待書記員準確記錄,庭審用時短、流程快、效率高,極大提升了審判質效。同時,也將書記員從繁雜的速錄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調解、送達等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其他輔助性工作中,讓司法服務更人性化,司法程序更透明化,司法過程更高效化。
記者看到,該系統還具備“熱詞功能”,在庭前準備階段,審判人員可在系統中提前導入疑難字、拗口人名、冗長機構名等,以提升語音識別的精準度,同時支持庭審中對這些詞匯的一鍵替換,進一步提升筆錄轉寫效率和準確性。
吳國陽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嚴格遵循“簡易程序+當事人同意”原則,在商事案件和知識產權案件中適用率接近100%。對于需要人工記錄的特殊需求,傳統庭審模式仍予保留,實現“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據悉,作為省高院指導下的智慧法庭試點單位,東湖法院此前已實現語音轉寫、無紙化庭審等場景突破。此次“無書記員模式”的推行,標志著湖北智慧法院建設進入縱深階段。在湖北這片創新熱土上,AI與司法的碰撞正孕育出更多可能。
來源:湖北日報、科學城法庭
編輯:政治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