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在讀一本舊書,林耀華先生的社會學著作《金翼》。
我在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許多人告訴我,家庭的興衰是由好的或壞的‘風水’決定的,人的意愿無法與命運抗衡。我應該相信這些嗎?當然不能,因為我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我必須從生活而非神話故事中尋求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02
這不就是今天很多人面對現實時,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嗎?
把命運交給“風水”,交給“運勢”,交給“命中注定”,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靠自己”是否真的有出路;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被迫尋找命運的“解釋權”,哪怕這種解釋,是封建迷信的回光返照。
迷信之所以流行,不是因為它真能改變命運,而是因為現實太難,難到讓人需要找一個“替罪羊”來安慰自己。
這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集體性的逃避。
當然,我不否認人會對命運感到無力。
一個人努力半天,結果輸給了“關系戶”;
一個孩子讀書很拼,最后輸在出生地;
一個年輕人想拼,卻發現房價比夢想長得快。
這時候,“風水說”就像一塊心理創可貼,貼上去,疼是緩解了,但傷根本沒治。
它說:“不是你不夠努力,是你命不好。”
聽起來有點安慰人的味道,實際上是把人從改變的可能性中,推了出去。
03
林耀華說:“我們所說的命運,其實是人際關系。”
人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融入群體,必有一部分人要獲得社會認同。
而社會認同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會自動分發,它是一種持續交換的結果:
你是否符合某種規范,你是否回應、滿足了他人期待,你是否足夠懂事、夠圓滑、夠聽話。
所以,所謂的“命運”,很多時候不是發生在一個宏大的轉折點,而是日復一日的“關系反饋”。
一個人在不同階段能不能獲得理解、支持、接納,其實才是他“命運”的走向。
但問題就在于,絕大多數人從小接受到的關系反饋,是匱乏的,甚至是敵意的。
你做得好,是應該的;你做得不好,就是你不爭氣。
這種模式從家庭延續到學校、再進入職場甚至婚姻,關系不斷擴大,壓力不斷加碼。
于是我們看到很多人表面“獨立”,實則疲憊;表面“堅強”,實則無助。
這一切,終究不是風水的問題。
而是關系的質量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持續生長,還是逐漸萎縮。
如果人從小就在一種“沒有回應”的環境里長大,他很容易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懷疑。
不是懷疑世界,而是懷疑“我是不是值得被對待”。
04
所以,那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說法,聽起來很熱血,但前提太苛刻。
它默認每個人都能從同一個起跑線出發,卻不提大多數人一開始就站在資源、情感、反饋、教育完全不同的位置上。
努力不是完全沒有價值,但不能假裝命運是全靠意志力拼出來的。
“命運是人際關系的總和”這句話,不僅成立,而且逐漸顯露出它在當代語境下的解釋力。
為什么今天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結婚、不愿意生孩子?
因為他們太清楚,“原生家庭”有多可怕,“人際傷害”有多難修復。
他們不是不渴望親密,而是不再輕信可以從關系中獲得安全。
如果社會繼續用“風水”這類玄學來掩蓋人際關系里的系統性問題,那就永遠只能在怪圈里打轉:
長大的孩子變成冷漠的大人,又用冷漠去對待下一代。
這是命嗎?不是,這是代際傳遞。
一個人一生能遇到多少溫柔回應的瞬間?
一個孩子一生能被多少次耐心傾聽、肯定鼓勵、合理指責?
這些瞬間,一點一點組成了所謂的“命運”。
人無法選擇出生,也未必能徹底重啟人生。
但總能在關系中看清一件事:
你以為是命的,往往只是某個人在關鍵時刻有沒有對你好一點。
命運看似天注定,其實是一次次人際關系中被塑造出來的。
問題,也許從不出現在命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