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九章,虛竹從靈鷲宮回到少林寺,被罰去菜園子挑糞澆菜,由此引出管理菜園的和尚緣根。這是一個丑角,金庸下筆,雖僅三言兩語,足以刻畫入骨。緣根聽說虛竹犯戒,“心下甚喜”,隨之時而“怒道”,時而“笑道”,尤其當虛竹坦承“犯過淫戒”,他則“又驚又喜,戟指大罵”,這八字,實在是絕妙好辭。后來他用樹枝痛打虛竹,“想到虛竹大魚大肉、爛醉如泥的淫樂,自己空活了四十來歲,從未嘗過這種滋味,妒忌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下手更加重了,直打斷了三根樹枝,這才罷手。”
讀金庸小說,不時琢磨,如果拍成影視劇,這個角色該由誰扮演,如楊過之于古天樂,蕭峰之于黃日華或胡軍、韋小寶之于陳小春等。待緣根出場,我的眼前不由浮現了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的臉龐。
這么說,未免對永信不敬。不過我們想想,金庸書中的少林寺方丈,都是什么形象。先說《天龍八部》,少林寺方丈玄慈,高大瘦削,相貌威嚴;再看《笑傲江湖》,少林寺方丈方證,身材矮小,容顏瘦削,神色慈和;《倚天屠龍記》則寫到兩代少林寺方丈,一是天鳴,“有道高僧,禪心明澈,寬博有容”,二是空聞,“白眉下垂,直覆到眼上,便似長眉羅漢一般”……無論哪一個,都與永信相距甚遠。
永信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他所激起的爭議,首先便在于這張臉:三分農民的憨厚、三分官員的圓滑、四分商人的市儈。可惜他的身份,卻非農民、官員、商人之中任何一個。這張臉無比俗氣,偏偏長在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身上,多少有些反諷。此外,永信身材豐碩,大腹便便,這也是一大缺憾。人間世,有兩種人不能太胖,一是詩人,方鴻漸說:“做詩的人似乎不宜肥頭胖耳,詩怕不會好。”二是和尚,胖大和尚則不免予人以好吃懶做、怠于修行、不守清規戒律的錯覺。基于此,永信的形象,不消說參照高僧大德,與一般和尚都有反差,倘若出現在金庸書中,大抵只能是緣根之流。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些至理名言,實難貫徹現實。平時我們論斷一個人,第一要著,即觀其相貌和氣質。這一點,令永信陷入深重悖謬:他是和尚,然而怎么看都不像和尚,至少不似有道高僧,以匹配其少林寺方丈的身份。他的形象與行止,不僅顛覆了世人對和尚的美好想象,更顛覆了世人對少林寺以及佛門的美好想象。
我對少林寺的想象,來源有二,一是電影《少林寺》,二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無論哪一個,對少林寺都是推崇備至:俠義的代表,名門的典范,武學的泰山,智慧的北斗。對和尚的想象,亦源于此。少林寺中,緣根之流,終歸少數,更多則是坦蕩的玄慈、悲憫的方證,還有那位如天外飛仙、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藏經閣無名老僧,最是令人欽敬。
然而,這樣的少林寺,這樣的和尚,不必說現實,縱觀歷史,能有幾例?
虛構與現實的一大區別,在于少林寺要不要食人間煙火。電影和小說從未直接談及少林寺的經濟來源,《天龍八部》稱緣根管理的菜園子“有兩百來畝地,三四十名長工”,當時少林寺有“千余僧人”,算起來勉強可以自給自足。在當下這個商業化浪潮鋪天蓋地席卷全球的時代,單憑菜園子,恐怕無以支撐少林寺的日常運營。于是永信橫空出世,以其超邁絕倫的經商天才,推動少林寺商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據報道,“自1999年接手少林寺以來,釋永信已經把少林寺打造成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品牌。”
當我們想象少林寺超然物外,一盞青燈伴古佛,少林寺已經開始商業化;當我們接受了少林寺需要衣食住行,不得不商業化這一事實,少林寺已經過度商業化,門票上百,香火上千,門檻之高,足以將平頭百姓拒之于萬里之外。這則構成了少林寺的悖謬,同時深化了永信個人的悖謬:他是一位優秀的經理人,卻未必是一位優秀的方丈,正如他是一個好人,卻未必是一個好和尚。
少林寺的商業化不是什么天大的罪過,不過過度商業化,不僅敗壞了聲名,還引來官方垂涎。在地方政府眼里,少林寺儼然一塊肥肉,卻始終無從下口,吞入腹中。由少林寺門票收入之爭,可見一斑(可參羽戈《官員的流氓腔,和尚的生意經》)。這就要說到少林寺以及佛門與政治的關系。中國從來不是政教分離的國度,“沙門不敬王者”僅僅是一句空乏的經文,王者或權力者對于自家以外的宗教,控制第一,利用第二,倘兩者皆不可得,那就禁絕,斬草除根,不留后患。由此,佛門該如何處理與權力者的關系,遂成一大難題。
永信是聰明人,懂政治,講政治,他對待政治的態度,可比我的一位朋友對待女人:不主動,不拒絕。具體說來,他對權力,不像王林那么熱衷,卻也不得不與之周旋,合作與斗爭共存:與高層合作,與地方政府斗爭。其是非成敗,迄今難以斷言。說起來,這不止是佛門的難題,基督教的處境毋寧更為惡劣,在權力的重壓之下,十字架已經搖搖欲墜。
說到王林,不妨做一對比。如今,王林淪為階下囚,一大原因,無疑是介入權力太深;永信屢被舉報而屹立不倒,正應了我的一個判斷:其人固然有可鄙之處,卻不像江湖傳言的那般不堪,諸如包養女大學生、侵吞少林寺財產等,但凡坐實一樁,他如何能與深不見底的河南官場周旋至今?思量至此,對他的種種妖魔化,便可不攻自破。
相比佛門對永信的神化,世俗對他的妖魔化也許更重一些。在佛門與世俗之間,在神化與妖魔化之間,永信所陷入的爭議越來越大,那張混合了世俗三味的臉愈發反諷。如果把永信視作少林寺的隱喻,把少林寺視為佛門的隱喻,那么,從永信的爭議,則不難窺見佛門的困境。對于流言、緋聞,永信還可以“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一笑置之;可是,當金錢俘獲了初心,權力緊逼至山門,忍辱不辯,八風不動,還是解脫之道么?在這個泛商業化與政治化的國度,佛門還有解脫的可能么?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2015年7月31日
作者:羽戈,來源:羽戈198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