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0年前,中國花重金從俄羅斯進口先進戰機;30年后,俄羅斯專家卻建議購買中國的殲35。
這種角色的徹底反轉,連最樂觀的預測都不敢想象,更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當昔日的老師開始考慮向學生購買裝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這種變化將把世界帶向何方?
30年河東河西:從花錢買飛機到別人搶著要我們的戰機
翻翻30年前的資料就會發現,歷史真的是個輪回。
1992年,中國空軍還在為能夠進口先進的蘇27戰斗機而激動不已,那時候的我們確實是"進口大戶"。
到了2000年,我們又花大價錢引進了蘇30戰機,當時俄羅斯的航空工業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標桿,技術先進程度讓人仰望。
但是誰能想到,時間這個魔術師竟然玩了這么大一個變戲法。
今天,情況完全顛倒過來了。
俄羅斯軍事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克在接受《消息報》采訪時,竟然建議俄海軍購買中國的殲35艦載機。
這話要是放在20年前說,估計會被當成天方夜譚,但現在卻成了俄國內討論的熱門話題。
數據不會撒謊,33年的時間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先看看中國這邊的變化,從2014年開始,我們的航空工業就像開了掛一樣突飛猛進。
殲20隱身戰機成功首飛,殲16D電子戰機形成戰斗力,現在又有了殲35這個海空通用的五代機。
到了2025年,中國空軍已經形成了殲16D、殲20和殲35三足鼎立的"新三劍客"陣容,原先從俄國進口的戰機都陸續退居二線。
再看看俄羅斯這邊,情況就沒那么樂觀了。
2014年開始的西方制裁,就像一把鎖鏈,死死地卡住了俄國航空工業的脖子。
原本計劃在2021年推出的蘇75"將軍"戰機,到現在還停留在樣機階段,說好的2025年首飛基本成了空話。
更要命的是,俄烏沖突讓俄羅斯的航空實力雪上加霜。
蘇30SM、蘇35這些王牌戰機都被烏軍擊落過,圖95MS戰略轟炸機也遭遇了重大打擊。
光是今年,就有至少5架圖95戰略轟炸機被炸毀,這對俄空天軍來說簡直是致命打擊。
這些損失說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俄羅斯始終無法奪取整個俄烏戰場的制空權。
對比之下,中國海軍現在已經擁有三艘航空母艦,形成了殲15、殲15D和殲35高低搭配的強大陣容。
如果說殲15還帶著點蘇33的影子,那殲35完全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杰作,性能比美國的F35還要先進。
而俄羅斯海軍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現在真的是病入膏肓,修了這么多年還是修不好。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想當年,蘇聯的航空母艦可是能和美國海軍在遠洋一較高下的存在。
庫茲涅佐夫號搭載的蘇33艦載機,曾經是俄羅斯對外展示綜合國力的重要象征。
在敘利亞反恐作戰中,蘇33還多次起飛轟炸關鍵目標,那時候的俄海軍還是很有威懾力的。
但現在呢?庫茲涅佐夫號連正常出海都成問題,更別提什么戰斗力了。
這種實力的此消彼長,讓人不得不感慨時光荏苒,30年真的是河東河西。
從不差錢到真沒轍:曾經的航空巨頭為何淪落到"求人買飛機"
說起俄羅斯現在的困境,真的是讓人唏噓。
這個曾經的航空工業巨頭,現在竟然要考慮從別國購買戰機,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蘇75項目徹底黃了。
這款被寄予厚望的輕型五代機,2021年在莫斯科航展上亮相時還風光無限,俄方宣稱要主打"低成本、高可出口性"。
結果呢?5年過去了,連個正經的原型機都沒造出來。
按照最初的計劃,蘇75應該在2025年首飛,2027年量產,現在看來這些承諾都成了空頭支票。
更要命的是,根本沒有國外買家上當。
俄方原本指望的潛在合作伙伴,比如中東國家、印度、越南等,要么擔心被制裁牽連,要么對項目成熟度存疑。
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為這個項目掏錢,俄羅斯只能自己硬撐。
但是俄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大家都心知肚明。
俄烏沖突消耗了巨額軍費,國民經濟承受著西方制裁的重壓,哪還有余力支撐一個沒有明確訂單的軍工項目?
繼續燒錢搞蘇75,對俄羅斯來說確實是難以承受之重。
除了蘇75的問題,俄海軍現有的艦載機也是一言難盡。
庫茲涅佐夫號上現在還在服役的,主要就是蘇33和米格29K兩款戰機。
蘇33雖然是重型艦載機,載彈量和作戰半徑都不錯,但這玩意兒從1995年就開始服役了,設計思路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不僅沒有隱身能力,航電設備也早就過時了,在現代戰爭中基本就是活靶子。
至于米格29K,雖然技術相對新一些,但作為輕型戰機,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很有限。
更關鍵的是,這兩款戰機都是四代機,面對現在滿天飛的五代機,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再看看俄烏沖突的實際表現,問題就更明顯了。
如果俄羅斯有一支強大的航母艦載機部隊,在沖突初期就能直接封鎖烏克蘭海岸,摧毀烏軍的關鍵目標。
航母的超視距打擊能力,本來可以讓烏軍的反艦導彈根本沒有用武之地,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也不至于被擊沉。
但正是因為航母戰斗力的缺失,讓烏軍的反艦導彈有了可乘之機,俄軍在海上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這種尷尬的處境,讓俄國內的軍事專家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繼續等蘇75?那得等到猴年馬月。
繼續用老舊的蘇33和米格29K?那就是拿飛行員的生命開玩笑。
思來想去,外購先進艦載機成了唯一現實的選擇。
而在全球范圍內,能提供先進五代艦載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美國肯定不可能賣給俄羅斯,歐洲國家也被制裁綁住了手腳。
掰著手指頭數來數去,也就中國有這個能力和可能性了。
這就是為什么俄國專家會建議購買殲35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想買,而是因為他們真的沒得選了。
技術過硬+價格厚道+感情深厚:中俄這筆買賣為啥能成
說到中俄之間的這筆潛在買賣,還真不是天方夜譚。
仔細分析一下,這事兒從技術、商業、情感三個角度來看,都有相當的可行性。
先說技術層面,殲35確實有這個實力。
這款戰機基于FC31"鶻鷹"驗證機發展而來,經過十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改進,現在已經相當成熟。
最關鍵的是,殲35的艦載型已經在遼寧艦和山東艦上完成了密集測試,技術成熟度遠超那些還在圖紙上的項目。
從具體性能來看,殲35的指標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達到了400公里,這個數據比俄國現役的艦載機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EOTS光電瞄準系統、PL-15E遠程空空導彈、YJ-21E反艦彈道導彈,這些先進裝備的組合,綜合作戰能力遠超米格29K和蘇33。
甚至和美軍的F35C相比,殲35在某些方面還有一定的性能優勢。
對于俄羅斯海軍來說,如果真能裝備殲35,那簡直就是鳥槍換炮的史詩級升華。
再看商業層面,這筆買賣的性價比確實不錯。
按照目前的市場估價,殲35E出口版的單價大約在8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這個價格比美國F35C的1.2億美元要便宜不少,而且中國軍工向來以"物美價廉"著稱。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生產能力擺在那里,沈飛的年產能預計能達到60-80架。
沈飛在沈北新區建設的兩個超過27萬平米的新廠房,專門用于生產先進戰機,其中就包括殲35系列。
這種產能水平,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俄方的采購需求,不會讓人家等到天荒地老。
最有意思的是情感層面的因素,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又最重要的一環。
中俄兩國在航空工業領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回想本世紀初期,正是俄羅斯在中國最需要的時候,向我們提供了蘇27、蘇30等先進戰機。
那個時候的中國,在航空技術方面確實是"小學生"水平,俄國的幫助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現在情況反過來了,中國有能力向俄羅斯提供先進裝備,這種"投桃報李"的情感紐帶,確實能為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更現實的是,俄羅斯現在手里還有能源這張王牌。
用便宜量足的天然氣和石油換取先進的軍事裝備,從某種角度來說確實是雙贏的買賣。
中國本來就有向外出口殲35的打算,賣給俄羅斯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技術泄漏的風險,反而能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
俄羅斯方面也不需要掏空國庫,用資源換裝備的模式,對于現在的俄國來說確實比較現實。
而且殲35本身就是為出口而設計的,為俄羅斯提供專門的定制化版本,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
從操作層面來看,這種合作的可行性也很高。
中國有全球最完善的造船維護工業體系,如果俄羅斯真的決定采購殲35,順便在中國維修航母也不是不可能。
無論是大連造船廠還是江南造船廠,對于庫茲涅佐夫號這種6萬噸航母的維修都是小菜一碟。
中國造船業擁有全球最密集的產業工人和技術團隊,供應鏈100%本地化,3到6個月就能讓老舊的庫艦煥然一新。
這種一條龍服務的模式,對于俄方來說確實很有吸引力。
畢竟庫艦在俄國修了這么多年都沒修好,換個地方說不定就有奇跡了。
一單生意改變世界:中國制造正在重寫全球軍火江湖規則
如果俄羅斯真的采購中國殲35,這可不僅僅是一筆簡單的軍火生意。
這種合作的深遠影響,很可能會重新定義全球軍事裝備供應的江湖規則。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打破了傳統的軍火供應格局。
長期以來,全球軍火市場基本上被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巨頭壟斷,其他國家要么是買家,要么是小玩家。
中國雖然在某些領域已經有所突破,但在高端軍事裝備出口方面,一直沒有太大的存在感。
但是如果連俄羅斯這樣的傳統軍工強國都開始考慮購買中國裝備,那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等于是對中國軍工實力的最高級別認證。
想想看,連蘇27、蘇30的"娘家"都覺得中國戰機更先進,這對其他潛在買家來說意味著什么?
巴基斯坦、沙特、阿爾及利亞這些國家,肯定會重新評估中國軍事裝備的價值。
原本可能還在觀望的國家,很可能會跟風下單。
這種示范效應的威力,絕對不能小看。
就像當年蘋果手機改變整個智能手機市場一樣,一旦有了標桿性的成功案例,后面的連鎖反應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到時候,全球很多國家都可能實現航母和五代機的夢想,美國的軍事技術壟斷地位將面臨嚴峻挑戰。
這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霸權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消息。
美國花了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軍事技術優勢,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被大幅縮小。
更深層次的影響還在于全球軍事技術依賴關系的重構。
傳統上,發展中國家在軍事技術方面高度依賴發達國家,這種依賴關系往往伴隨著政治上的制約。
但如果中國能夠提供技術先進、價格合理的替代選擇,很多國家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這種變化對于打破西方在軍事技術領域的話語權壟斷,意義重大。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直試圖通過技術封鎖和制裁來限制其他國家的軍事發展,但現在這套玩法可能要失效了。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種合作還會進一步鞏固中俄戰略伙伴關系。
軍事裝備合作不同于一般的貿易往來,它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
如果中俄在軍事裝備領域實現深度合作,兩國的戰略互信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種合作模式,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國際軍事合作的新范式。
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和戰略需求的深度合作。
這種變化對于全球軍事格局的重塑,影響可能持續幾十年。
當然,這種合作也會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新的挑戰。
美國長期以來習慣了在軍事技術領域的一家獨大,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能夠提供同等甚至更先進裝備的競爭者。
這對美國的軍工復合體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消息。
失去技術優勢意味著失去定價權,失去定價權就意味著巨額利潤的流失。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軍事霸權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技術優勢的基礎上。
如果這種優勢被削弱,整個霸權體系都可能面臨動搖。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軍工產業的崛起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經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升級,中國在航空、造船、電子等關鍵領域都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特別是在制造業方面,中國的產業鏈完整性和生產效率,已經遠超傳統的軍工強國。
這種產業優勢轉化為軍事裝備優勢,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就像當年美國超越歐洲、日本超越美國某些領域一樣,中國的崛起也遵循著同樣的歷史邏輯。
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見幾個重要方向。
首先,多極化的軍事技術格局將逐漸形成。
不再是美俄兩強爭霸,而是美中俄三足鼎立,甚至可能出現更多的技術極點。
其次,軍事裝備的技術擴散速度將大大加快,技術代差將逐漸縮小。
最后,基于共同利益的軍事技術合作將成為主流,單純的技術封鎖和制裁將越來越難以奏效。
這些變化對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實際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結語
這種角色轉換的背后,是國家實力消長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類似的合作模式,全球軍事裝備供應格局正在重構。
面對這樣的變化,你認為哪個領域會出現下一個"角色反轉"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