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縣一條主街晚上九點就熄燈,年輕人卻擠在濟南的合租房里刷手機
高德地圖熱力圖顯示,高唐、臨清、惠民、陽信、沾化五個縣,夜間燈光最亮的區域集中在縣政府方圓兩公里。
再往外的鎮子,晚上九點之后幾乎全黑。
這不是因為省電,是人真的少。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算過一筆賬:高唐縣15—59歲勞動人口比十年前少了7.8萬,相當于全縣少了四分之一壯勞力。
臨清更狠,十年凈流出9.4萬。
這些人沒消失,只是去了濟南、青島、天津,甚至蘇州電子廠。
留在鎮上的日子靠什么撐?
高唐三十里鋪鎮做汽車線束的小廠,旺季能給到4500一個月,淡季直接放假三個月。
工人也不鬧,因為都知道廠子訂單全靠河北主機廠臉色,鬧也沒用。
臨清煙店鎮更典型。
全國每十套軸承有三套產自這里,聽著提氣,可利潤薄得像刀片。
一套軸承出廠價15塊,原料漲兩塊,運費漲一塊,外貿單子就黃了。
老板們寧可停工也不賠錢做,工人只能拎著包去威海船廠。
沾化下洼鎮靠冬棗出了名,可種棗的人越來越少。
鎮里農技站統計,愿意回鄉包地的90后不到5%。
一斤冬棗從樹上到消費者手里,要經過代辦、冷庫、物流、檔口四層加價,農民真正落袋的只有兩塊多。
惠民麻店鎮搞蔬菜大棚,一個棚一年能賺三萬,可建棚要貸款八萬。
銀行要求公務員擔保,普通農戶找不到擔保人就借不到錢。
最后只能去壽光打工,幫別人種菜,一天掙200現錢。
陽信河流鎮養牛多,一頭牛出欄毛利三千,聽著不錯。
飼料漲錢、環保查得嚴,養五十頭牛得配一套糞污處理設備,沒二十萬下不來。
小戶慢慢退出,大戶越養越多,最后成了給飼料廠和屠宰場打工。
54個鎮里,只有極少數找到新路。
臨清潘莊鎮把軸承展廳改成直播間,一晚上能賣兩千套,利潤比外貿高10%。
高唐清平鎮把廢舊木材做成貓抓板,專供北上廣寵物店,一年賣出三千萬片。
剩下的鎮子,不是沒想過辦法。
沾化有人試過種藍莓,三年顆粒無收;惠民有人養小龍蝦,一場大雨全跑光。
折騰完才發現,本地缺的不只是技術,是能把產品賣出去的人。
鎮上的學校也在縮水。
陽信一所鄉村小學,六個年級只剩43個學生,老師比學生多。
家長不是不心疼孩子,是實在找不到工作,只能帶著孩子一起去城里。
縣里給出的方案是建工業園區,地都平整好了,可企業不愿意來。
原因很現實:物流成本高,產業配套弱,工人還得重新培訓。
最后園區長滿草,偶爾有放羊的進去。
有人把希望放在電商。
臨清開了免費培訓班,教村民開網店。
三個月下來,真正堅持發貨的只有兩戶,一戶賣手工布鞋,一戶賣老粗布。
其他人學完發現,拍照、運營、售后全是門檻,不如進廠省心。
更殘酷的是養老。
高唐縣60歲以上人口占比28%,鎮上的衛生院一天只開四小時,拿藥得去縣城。
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掛號窗口排長隊,看完病趕不上回鎮的班車。
年輕人不是不想回,是回不起。
在濟南送外賣,一個月八千,房租一千五,還能剩五千。
回鎮里,三千的工作都要托關系。
一算賬,只能繼續漂著。
出路在哪?
有人盯上縣域旅游,惠民魏集鎮把古城墻修成景點,門票四十,一年游客不到五萬,連保潔工資都不夠。
后來發現,游客不來是因為高速出口離鎮子還有四十公里,導航都不顯示。
最務實的做法還是學手藝。
臨清老軋輥廠的老師傅,退休后去青島船廠返聘,一個月一萬二。
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意學,覺得太慢。
可送外賣能送到四十歲嗎?
沒人算過這筆賬。
縣里最新文件提出,每個鎮要打造特色產業。
可產業不是文件里長出來的,得有人愿意干,還得干得過外面的競爭。
目前來看,只有離濟南最近的齊河縣部分鎮子,靠著給省城做配套,還能留住人。
剩下的大部分鎮子,依舊在重復昨天的故事。
春天種地,夏天打工,秋天收棗,冬天打牌。
一年又一年,年輕人越來越少,村口的小賣部改成快遞驛站,老板順便幫老人交話費。
這就是真實的山東縣域:沒有大新聞,只有小掙扎。
數字不會騙人,燈光不會騙人,空掉的教室更不會騙人。
誰能把產品賣出省,誰能把利潤留在鎮里,誰就能讓燈多亮一小時。
除此之外,都是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