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福州福清一位業主急著套現,狠降30萬甩賣二手房,當天就接到“約談電話”,要求撤銷“擾亂市場”的降價行為。
地方政府托市的焦慮背后,是市場本身的冰冷現實:北京二手房掛牌15萬套,上海堆到18萬套,可價格“像被釘子釘住似的,死活不深跌”。而另一邊,2024年全國房價收入比降至10倍的歷史新低,一個普通城鎮家庭僅需10年收入就能買下一套百平米新房。可上海普通家庭仍需近30年收入才能買房。
中國房地產市場并非一路高歌。經濟學家馬光遠總結,過去二十年房價至少經歷了四次顯著下跌周期。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北京很多區域房價下跌幅度達到40%,深圳樓盤從2萬元/平方米墜落至9000元甩賣。萬科率先在全國降價15%-30%回籠資金自救,卻也引發全行業口誅筆伐。
六年后,2014年3月杭州房價在毫無政策打壓下突然下跌,迅速蔓延全國。這次市場自主調整的真實幅度超過20%,北京房價調整至少20%。
第三次下跌始于2017年嚴厲調控后。北京、上海房價率先調整,真實跌幅至少15%,環京區域更是普遍腰斬。
而當前這輪調整,始于2021年銷售峰值后的急轉直下。惠譽評級預測,2025年中國房價將再跌4%-6%,2026年繼續下跌2%-4%。
與過去不同的是,這輪下跌伴隨的是人口結構逆轉與經濟轉型陣痛。
2025年4月和5月,全國新房銷售均價連續環比上漲2.97%和2.54%。但這并非市場回暖信號,而是核心城市豪宅成交占比提升的結果。
上海總價3000萬元以上新房2025年前五個月成交897套,相當于2021-2023年全年水平。普通住宅市場依然低迷,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5月同比下降1.7%。
庫存壓力更如烏云壓頂。截至2025年5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78億平方米,去化速度連續三月下滑:3月去庫存1227萬平方米,4月降至522萬平方米,5月僅減少300萬平方米。
按當前銷售速度,全國庫存需18.7個月才能消化。
為何房價難降?
房價“死扛不降”的背后,是多方利益編織的剛性網絡。
曹德旺曾一針見血指出:超過80%的城市財政靠賣地支撐,房價崩塌將導致公務員工資發放、地鐵修建、學校撥款全面卡殼。
開發商與地方政府、銀行早已結成“鐵三角”。開發商雖想降價回血,但“限跌令”如影隨形——蘇州、合肥等地規定,降價超15%直接不予網簽。
更深層的是四個社會死結:
貧富差距拉大:早買房者坐享資產紅利,年輕人掏空六個錢包也難湊首付。深圳一對90后夫妻月入2萬,看中480萬的老破小,僅首付就需攢11年。
生育懸崖:2024年出生人口跌至856萬,較2017年減少近半。北京中介坦言:“客戶中35歲以下的,十個有八個說先買房再考慮生孩子”。
消費被房貸抽干:居民負債七成押在房產上。鄭州一位購房者月供9800元,工資到手僅1.3萬,被迫節衣縮食。
實體經濟失血:202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增量中,房地產吸走43%資金,制造業僅獲21%。
西南財經大學一份報告揭示:城鎮空置房超1億套,“能住下整個歐盟的人”。曹德旺更直言中國房子夠30億人居住。
與此同時,人口雪崩比預想更快。2024年死亡人口突破1300萬,出生不足900萬。沈陽某新區規劃入住30萬人,實際僅8萬入住,“晚上亮燈的就零星幾棟”。
城鎮化進入尾聲,剛需購房群體持續萎縮。貝殼數據顯示,35歲以下購房占比從五年前的62%降至2025年的37%。
筆者認為,當居民購買力提升速度超過房價漲幅,市場才能形成健康循環。
歷史經驗證明,只有收入增長能真正支撐房價。當北京金融業42萬年薪與制造業微薄收入間的鴻溝收窄,當上海30倍的房價收入比回歸合理區間,堆積如山的7.78億平方米庫存才會找到真正的歸宿。現在是資產縮水,投資沒門,大部分人沒底氣購買貴的房子,所以房價才會下降,等得收入起來的時候,房價依然會漲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