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不了烏克蘭問題,特朗普現在把手伸向了中國周邊,想調解泰柬沖突。周六,特朗普分別和泰國代總理普坦以及柬埔寨首相洪瑪奈通了電話,要求雙方立刻停火,并且威脅說,在雙方停火前,美國不會和泰國或柬埔寨達成任何貿易協議。
圖為柬泰沖突
眾所周知,特朗普一直想把諾貝爾和平獎收入囊中,從2018年與朝鮮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到推動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雖然特朗普被正式提名過,但最終沒有獲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調解要么是半途而廢,形式大于實際成果,要么就是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那這次泰柬沖突會成為特朗普的一道“送分題”嗎?
首先,從調解難度來看,這道題其實不難解,所以“分”也不高。但凡對東南亞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泰柬沖突繼續升級成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兩國也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矛盾。雖然涉及領土糾紛,但長期以來分歧的管控情況都不錯。這次演變成邊境沖突,其中有偶然因素。鑒于東盟數十年的合作積淀,相信泰國和柬埔寨在釋放了國內的不滿情緒之后,應該很快就可以回歸外交渠道。特朗普能發揮的作用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用貿易協議施壓,這種做法不僅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反而可能是在幫倒忙。關稅和邊境沖突,看似是不相關的兩件事,但卻有著深層次的聯系。從長期來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只會繼續帶動全球經濟下行,而對泰國、柬埔寨這種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而言,沖擊會更大。經濟壓力越大,這些國家國內社會積累的不滿情緒也就越大。決策者也越有可能通過強硬的外交政策、乃至激化國際危機,來轉移國內社會的關注點。
第三,不僅是美國,包括中國以及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斡旋。最終,起到最直接作用的還將是東盟。最新消息稱,柬埔寨和泰國都已經原則上同意了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的建議,愿意就停火問題開啟對話。如果能實現沖突降級,也是各國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
貿易協議現在儼然成了特朗普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藥”。但東南亞國家心里也清楚,即便達到了美國的各種要求,美國的關稅政策也回不到從前了。這兩天因為泰柬沖突,大家可能沒注意到另一個消息,就是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訪美。這趟美國之旅,小馬科斯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勸特朗普給菲律賓降關稅,菲律賓國內的期待是把關稅降到10%。
但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特朗普只給菲律賓降了1個百分點,關稅從20%降到了19%。事后特朗普還稱贊說,和小馬科斯的會面“很美”,還說小馬科斯是“強硬的談判者”,也是挺能惡心人的。再考慮到菲律賓是美國在整個地區最親密的盟友,包括柬埔寨、泰國在內的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應該認識到,美國關稅的下降空間并不大。特朗普拿關稅做籌碼一味要價,這一招只會越來越不好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