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同時珍藏著無數文化瑰寶。
然而,自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侵入,大量珍貴文物流散至海外。
直至今日,這些文物仍未回歸故土。
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中,日本從中國劫掠了數以萬計的文化遺產。
更令人憤慨的是,日本不僅掠奪中國文物,還將其中11件列為“日本國寶”。
日軍如何系統性地掠奪中國文物
日軍對中國文物的掠奪并非偶然,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戰略行為。
從甲午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文物掠奪逐漸成為日軍作戰的重要目標之一。
甲午戰爭結束后,《馬關條約》促成了第一波大規模的文化掠奪。
進入1930年代后,日軍對文物的搶奪趨于制度化。
在“文化殖民”政策的推動下,日本派出所謂“考察團”、“文化調查隊”深入中國腹地,實則為文物流向的“偵察部隊”。
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專門成立“文物調查團”,配合軍隊進城后實施系統性掠奪。
部分區域甚至按照“掠奪清單”逐項搜查。
這些文物的流失往往伴隨著焚燒、屠殺,戰火硝煙中,佛像被剖開、石刻被剝離、陵墓被炸毀、壁畫被切割。
據初步統計,僅在北平一地,日軍就掠走上萬尊金佛、大量古籍、器物與書畫。
戰后故宮博物院統計顯示,中國損失文物超過三千箱。
這些本應屬于中國的文化珍品,卻在日本被肆意掠奪。
直到今天,這些被劫走的文物仍靜靜陳列在日本各大博物館中。
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例,其“東洋館”中展出的文物中,中國文物占比高達一半。
包括青銅器、瓷器、書畫、玉器等多個門類。
其中最引人爭議的,是11件已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的中國文物。
如南宋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王羲之真跡《喪亂帖》、元代因陀羅的《禪機圖斷簡》以及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圖》等。
許多作品原屬明清皇家收藏,理應珍藏于中國,卻因戰亂流入日本,不僅未標明來源,甚至禁止游客拍照。
此外,京都、奈良等地的博物館也藏有大量中國文物。
如京都大德寺的《觀音猿鶴圖》,泉屋博物館的“猛虎食人卣”青銅器,無不令人唏噓。
這些流落海外的文化瑰寶,雖仍在展現藝術光輝,卻已遠離故土。
中國民間與官方如何追索文物
對于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國政府與民間始終沒有放棄追索。
在政府層面,國家文物局與外交部長期與日本方面進行文化交涉。
中國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并借助《歸還文化財產公約》等國際法作為索回文物的法律依據。
同時,民間力量也在積極行動。
2014年,“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發起“鴻廬井碑歸還運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塊唐代石碑原屬中國東北地區,是研究隋唐時期歷史的重要實物,后被日軍劫至皇宮。
盡管日方并未歸還該碑,但此次行動讓更多人意識到日本博物館藏品中的“不正當來源”。
國際輿論也逐漸對此問題給予更多關注。
新華社2024年報道中提到,部分日本民眾也參與集會,呼吁本國政府歸還中國文物。
歷史正在被重新審視,正義或許遲來,但終將到來。
或許有人會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難道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保護文物嗎?
其實不然。
抗戰期間,中國文人群體積極展開文物保衛行動。
面對日軍的掠奪與破壞,無數文化守護者在戰火中發起“國寶大遷徙”。
1933年,日軍逼近北平。
為防止文物落入敵手,故宮博物院緊急啟動文物南遷工程。
工作人員攜13000余箱文物,輾轉南京、上海、長沙、貴陽、樂山、峨眉等地,運輸方式包括火車、輪船、人力搬運。
途中多次遭遇空襲,工作人員只能用身體護住文物箱。
為完成這場遷徙,無數人付出了巨大代價。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曾說:“可以失地,但不能失文?!?/p>
因為這些文物,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象征,絕不能丟失。
如今,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成為今日故宮館藏的中堅力量,也象征著中國文化在戰火中頑強的生命力。
除北京外,全國各地博物館、學校、圖書館也都組織了文物轉移。
例如,山西平遙、河南安陽等地的文物保護機構將青銅器深埋地下,以防轟炸或劫掠。
文化戰線同樣是抗戰的重要戰場。
除了國內轉移與保護,中國也積極通過國際展覽傳播中華文化、爭取國際支持。
1935年,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
故宮精選735件文物赴英展出,包括漢代玉器、宋代名畫等。
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參觀,媒體評價稱“中國藝術震撼歐洲”。
此外,蘇聯莫斯科也舉辦了“中國藝術展”。
中國選送銅器、字畫等百件文物。
展覽當日吸引了3000余名各界代表參觀,成為中蘇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國內也舉辦了戰時展覽。
1943年,故宮在陪都重慶舉辦“書畫告別展”,展出文物142件,觀眾絡繹不絕。
在空襲威脅下舉辦的展覽,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堅韌與不屈。
盡管如此,日軍仍從中國劫走了大量文物。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南宋李生的《瀟湘臥游圖》靜靜陳列,被奉為“日本國寶”。
然而它的真正歸屬,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
這是中國藝術的巔峰之作,卻被他國視為珍寶收藏。
根據研究統計,自19世紀末以來,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文物超過360萬件,至今未歸還者難以計數。
這一串數字背后,是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傷痛,也是中日關系中無法回避的話題。
回顧這段歷史,不只是為了控訴,更是為了銘記與反思。
文物的歸屬,不僅關乎所有權,更涉及文化尊嚴與民族記憶。
結語
中國人尊重歷史,也珍視和平。
但尊重歷史,并不意味著遺忘。
對文物的追索,不僅是對所有權的爭取,更是對民族尊嚴與文化根源的捍衛。
那些被日本列為“國寶”的中國文物,本就屬于中華文明的后世子孫。
它們應當在黃土地上、在長城腳下、在故宮深處,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在他國展館中成為異國榮耀。
我們不會忘記那段文化浩劫,也不會停止讓它們回家的努力。
正如那些在戰火中護寶的人們所堅信的:文明可以被壓制,但不會被摧毀。
真相可以被掩蓋,但不會永遠沉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