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夏
張濟夏在比賽中修復瓷碗的前后對比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
隨著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閉幕式的結束,各項賽事的名次塵埃落定。站在領獎臺上,我回望著從前的自己,10余年從業生涯及保護修復過的近千件文物歷歷在目,一切的付出都有了回報。
比賽分為理論和實操兩部分。理論考試要求選手在90分鐘內作答160道題,內容涵蓋陶瓷器制作工藝、陶瓷歷史發展演變、分析檢測、陶瓷文物保護技術手段、陶瓷文物修復流程和可移動文物方案檔案編制相關標準等,需要選手具備全面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而實操部分時間分為兩天共15個小時,要求選手在實施保護修復工作流程的同時,完成保護修復方案和檔案的編寫。兩部分考察的內容不同,實操環節更像“抽盲盒”,選手們不知道自己會接到何種類型的陶瓷文物,也不知文物的破損情況,只能靠基本功扎實不扎實。
我修復的器物是一件“宋代影青釉劃花瓷碗”。口沿缺損近50%,整體缺損40%,胎體極薄,色彩豐富。在湖北省博物館,我已獨立修復很多重量級陶瓷文物,但這件文物補缺及作色難度還是很高的。更棘手的是,器物在燒造過程中混入污染物,釉面色塊斑駁,修復時需精準匹配每一處色彩。
謀定而后動。在對器物的病害情況進行了基本的“望聞問切”后,秉承最小干預原則,我制定了以“清洗—補缺—修整—作色—補繪—調光”為主的技術思路,陶瓷文物修復的基本功都會被考核到。
經過15個小時緊張的保護修復實施,我終于在最后5分鐘內完成了它的保護修復工作,達到了整體結構穩定、外觀完整、真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既定目標,提高了其展陳效果和利用價值。
湖北文博界的陶瓷文物修復能力一直很有口碑,曾多次為全國重點文博單位提供技術支持。我的老師說過,再有天賦的人,也要練上近10年才能真正成為文物修復師。我現在也帶出了徒弟,大家一起不斷提升文物修復的理念和技法。雖然高科技的手段運用自如,但“古法”不會忘,愛文物、保護文物的初心不會變。
文物都是過往歷史的載體,而修復文物永遠正在進行時。
(作者單位:湖北省博物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6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