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唱衰,無非是和利益掛鉤,價值幾何都在人的那張嘴。盛與衰,千百年來,錢幣一直沉默不言。
有些人自己都沒太想明白,喜歡的究竟是那有模有樣的錢幣本身,還是它背后能換來的東西。
也許有那么幾個恍惚的瞬間,會被錢幣上的文字、銹色、流轉的故事打動,覺得這“方孔”里的文化挺有意思。
拍賣展覽
但日子嘛,柴米油鹽的,更多時候盤算的還是兜里真金白銀,能帶來的踏實和痛快。
說起來,老玩家私下里偶爾也會念叨,盼著這行當趕緊“崩”了才好。為啥?崩了,說不定就能撿著點真正的好東西了。
當然,大家心里都門兒清,這也就是想想,圖個嘴上快活,誰都知道這可能性幾乎沒有。
去年,誠軒拍賣突然宣布關門歇業,消息一出,整個錢幣圈子炸鍋了。那可是專拍高端錢幣的公司,硬生生把銀元抬到天上去的“龍頭”,怎么說倒就倒了呢?
圖錄
當時不少人心頭一緊:這行當,怕不是真的要完?
結果呢?今年某藝的春拍開場后。好些老玩家一踏進昆侖飯店的老地方,翻看圖錄,看看布置,再瞅瞅拍品照片那個味兒……
太熟悉了!極簡設計的風格,簡直跟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
大伙兒心里都明白了:哦,原來只是“借了個殼”,公司名字改變了,但做飯的那幫師傅,還是原班人馬。
610萬的袁像大胡子銀幣,前面也介紹過,還是這家公司原來的“老火候”!
戰國 “共屯赤金”圜錢
這一行,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堅韌得多。
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真喜歡錢幣本身呢?不妨做個大膽的假設。
假如啊,我是說假如:有一天錢幣行業真就徹底關門大吉了,那些赫赫有名的珍品,什么“共屯赤金”、“國寶金匱”、“大夏真興”、“天眷通寶”、“天策府寶”、“靖康通寶”、“嘉靖十一兩”或者那些精美的清代雕母……
通通變得一文不值,不能買賣了。
這時候,各家機構最后一次清倉,這些絕世珍寶,統統標價一萬塊一件,任君挑選!
天策府寶背龍鳳紋開爐大錢
但有個前提,買了就結束,以后永不許再賣出去。只能擱在自己家里,挑著燈看,對著窗瞧,自個兒欣賞。
這時候,你會不會掏這一萬塊錢?
如果是我,那肯定沖過去,怎么著也得搶下幾枚來。
從變現的角度看,這絕對是“虧本買賣”。可對于一個真心喜歡它的人來說,能用這個價把夢寐以求的東西請回家,這難道不是天大的“賺頭”嗎?
這個“守墓人”,我十分樂意當!
乾隆通寶背“天下太平”宮錢雕母
我當然明白,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也就做個美夢的樣子。
當初我剛入行的時候,也是十分冷清,同樣一片“唱衰”之聲。那時候心里還真有點想法,琢磨著是不是能趁機囤點好貨。
可惜手頭緊,也就買了些小精品,錯過了后來那波“暴漲”的行情。開始有點失落,但慢慢也想開了,只要不高價買假那就是賺。
這幾年我都是隨緣,看到喜歡的,驗證沒有缺陷之后,價格合適就入。
我不是商人,不會大量囤貨,只是看到喜歡的就忍不住心癢癢。
品相一般的天啟
行情起起落落,其實哪一行不是如此?你只是恰好處在這個圈子,如果去其他行業就會發現,都不過是時代洪流下的一點回音罷了。
前幾天還見到一位泉友,花800塊買了枚天啟十一兩。旁人一聽這價,第一反應就是:“假的吧?幾千塊的東西咋這么便宜?”
可那枚錢只是品相差些,字口磨損了,錢身帶些坑洼。但對他來說,東西是真的,能看清字,能摸到歷史,這就夠了。
懂行的玩家,從不被這些聲音左右。他們依然在市場上游走,買自己喜歡的,藏自己鐘情的。區別只在于,他們分得清什么是“炒出來的熱鬧”,什么是“自己值得留下的東西”。
南唐·永通泉貨篆書
錢幣這一行,民國戰火紛飛的時候,照樣有人癡迷其中。如今太平年月,更不會真有什么“崩盤撿漏”的奇跡。
與其盼著市場垮掉,不如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如果這枚錢永遠不能變現,你還愿意把它放在案頭,日日相對嗎?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唱衰的論調,與我們何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