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壇在2025年7月26日迎來歷史性時刻——針對24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罷免案全部闖關失敗,民進黨精心策劃的"大罷免"行動以0:24的懸殊比分慘淡收場。這場被島內輿論稱為"政治核爆"的事件,徹底暴露賴清德當局的執政危機。
賴清德當局的"奪權計劃"從選舉結束次日就已啟動。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揭露,賴清德當選后第二天,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就密謀要在一年內發動針對國民黨民意代表的"大罷免"。這套被包裝成"公民自發"的行動,實則是民進黨企圖改變"朝小野大"格局的系統性奪權工程。
臺灣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江岷欽指出,執政黨濫用司法資源對國民黨罷免連署"深狠查緝",對自家陣營資料造假卻"視若無睹",將民主制度異化為清除異己的工具。這種"司法綠色恐怖"引發島內民眾強烈反感,最終在投票箱前遭到當頭棒喝。
賴清德親自下場助選的"團結十講"淪為政治笑柄。從"長毛象"到"打掉雜質",從"不是多數就贏"到"發一萬買個菜就沒了",這些荒誕言論被臺灣《聯合報》稱為"草包語錄大賞"。時事評論員邱毅毫不留情地批評:"希望賴清德再多講一些,把他的無知草包、偏執病態多多暴露出來。"更諷刺的是,這套耗資千萬新臺幣的宣講僅持續四講就因民怨沸騰被迫中止,創下臺灣地區領導人公關活動的"最短命紀錄"。
大陸學者楊昆福分析,超過60%的反對票表明主流民意拒絕民進黨"獨裁清場",特別是18-39歲年輕選民的反罷比例高達67.3%,徹底粉碎了民進黨"青年是臺(頑固)獨基本盤"的迷思。新竹科技從業者林先生的表態頗具代表性:"我們不要政治斗爭要芯片訂單,當韓國三星搶走臺積電大陸市場時,民進黨還在搞罷免鬧劇!"這種務實心態在臺灣中產階層中持續蔓延,使得賴清德的"抗中保臺"牌徹底失效。
民進黨內部正面臨"賴清德困境"的連鎖反應。黨內派系人士透露,"新潮流系"與"正國會"已就敗選責任展開激烈攻訐,前"立委"郭正亮更直言"賴清德提前跛腳已成定局"。這種內耗直接反映在民調數據上:賴清德滿意度暴跌至31.6%,不滿意度飆升至58.3%,死亡交叉幅度創歷屆領導人同期最差紀錄。更致命的是,8月23日第二輪罷免投票在即,若再遭敗績,民進黨恐將重蹈2018年"九合一"選舉雪崩式潰敗的覆轍。
國民黨罕見地放下內部矛盾,馬英九、朱立倫、韓國瑜等派系領袖集體站臺,在凱達格蘭大道發動十萬人反罷免集會。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更突破意識形態藩籬,在臺中、新竹等關鍵選區與國民黨共建"反罷免防火墻"。這種"非綠大聯盟"的雛形已對民進黨形成壓制,使得后者在"立法機構"的席位始終被鎖定在51席的弱勢狀態。
特朗普政府對臺加征32%關稅的決定,使臺灣出口企業損失超200億美元。而當賴清德試圖炒作"大陸打壓"轉移矛盾時,島內網民翻出其2024年"關稅是美臺友誼見證"的舊帖瘋狂打臉。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孫曉雅更被曝出在閉門會議中警告臺灣"勿過度消費美臺關系",這種罕見表態進一步削弱了民進黨的"外援牌"。
臺灣第二季度GDP增長率驟降至0.8%,出口連續9個月負增長,臺積電被迫將3納米芯片生產線遷往亞利桑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反對黨縣市通過兩岸城市交流引進的陸資項目逆勢增長17.6%,這種"地方包圍中央"的經濟突圍策略,正在消解民進黨的"脫鉤"政策。
當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哀嘆"我們正在失去臺灣"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清醒指出:"民眾要的不是政黨輪替的狂歡,而是停止內耗重振經濟的良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