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種說法,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是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后,把這個太子當丞相使。
洪武四大案有三個是他經手辦的。
朱元璋對他的寵愛和信任無以復加。
如果他想造反當皇帝,朱元璋能高興得當場把自己綁了。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其他25個人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皇子,唯有朱標是朱重八的兒子。
事實果真如此嗎?
細看史料,朱元璋的確極度寵愛朱標這個嫡長子,甚至在馬皇后的祭文里說過想提前傳位給朱標,自己當太上皇享福。
但論起太子的權力來,朱標在歷史上的太子里還排不上號。
本文就來看看朱標作為太子到底有多大的權力,歷史上真正手握重權的太子都有哪些。
01、朱元璋有多寵愛朱標
朱元璋年紀輕輕就失去了所有的家人,雖有外甥,但外甥也失散多年。
朱標不僅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孩子,也是朱元璋時隔多年之后,在這個世界上再次有了血脈相連的人。
朱元璋創建明朝并當上皇帝之后,立刻就立年僅14歲的朱標為皇太子,而朱元璋的其他兒子都是在兩年后才封王的。
朱元璋在朱標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
他擔心朱標從小富貴,不知道民間疾苦,特地讓朱標回鳳陽老家祭祖,同時觀察普通百姓是怎么生活的。
為了讓朱標強身健體,專門請帶刀舍人周宗教他武藝。
為了讓朱標博覽群書、明察歷史得失,他曾以宋濂為首的當世大儒給朱標當老師。
為了讓朱標順利接班,他在朱標24歲那年就讓朱標“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馬皇后去世的時候,朱元璋在祭文里悲痛地說:他打算等朱標再成熟一些,就傳位給朱標,而他和馬皇后從此以弄孫為樂。
朱元璋在有生之年一直想著要遷都。
按理說遷都這種大事應該由皇帝親自考察和決定,但朱元璋把考察的任務交給了朱標。
言外之意,新的都城是明朝未來的都城,也是朱標未來的都城,朱標的意見自然很重要。
朱標出發去考察西安的時候,有一個細節再次體現出了朱元璋對朱標的愛子之情。
朱標才剛剛離開南京,朱元璋就已經坐立不安。朱標渡江的時候天上開始打雷,朱元璋更是憂心忡忡。
他連忙寫信給朱標說:你從小到大沒出過遠門,一路上要小心。
又一再叮囑身邊的人好好保護和伺候太子。
要知道這時候的朱標已經37歲了,而且此次出行有諸多文武官員隨行,身邊前呼后擁。
朱元璋依然放不下心來。
這已經不是皇帝對太子安全的擔憂了,是一個老父親對兒子最樸素的關愛。
02、朱標作為太子有多大權力
朱元璋對朱標的父子情深,在整個歷史上的皇家都是比較罕見的。
朱標在有生之年,太子之位一直穩如泰山,沒有任何人能動搖他的地位。
甚至連朱標去世之后,朱元璋都沒像歷史上的大多數皇帝一樣立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當新太子,而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他要保證大明的皇位永遠在朱標這一脈傳承。
不過在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的相處素來是一個難題。
太子如果不能干,皇帝要擔心將來江山不穩;太子如果太能干了,皇帝又要擔心自己的權威動搖。
太子如果手上沒點權力,不干涉朝政,將來接班的時候可能會出問題;太子如果手上的權力太大,干涉朝政太多,皇帝又要疑神疑鬼了。
盡管朱元璋和朱標已經是歷史上排得上號的皇家父子了,但他們也不能免俗。
朱元璋登基不久,有大臣建議朱元璋效仿元朝,任命太子為中書令,統領群臣。
朱元璋以朱標年紀尚輕為由拒絕了。中書令的權力太大了,在明初相當于宰相。
朱元璋連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都要廢除,怎么可能給太子這么大的權力。
這父子倆也經常意見沖突。
一次朱元璋處理了一批重囚犯之后,命人把處理結果送到東宮給太子朱標復審。
朱標性格比較寬和,把很多人的刑罰減輕了。
當一個叫袁凱的大臣把朱標的處理結果遞交給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勃然大怒,追問袁凱:我和太子的意見沖突,你覺得誰是正確的?
袁凱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
意思是他們之間說不上誰對誰錯,只是兩個人的處事風格不同而已。
朱元璋依然不滿意,硬是把袁凱逼得裝瘋辭官保命。
朱標還是歷史上少有的要給庶母服喪的太子。
根據古代的禮法,嫡長子只能給父親和母親服喪。如果父親的小妾去世了,嫡長子是不用服喪的。
但是洪武七年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去世之后,朱元璋非常傷心,下令包括皇太子朱標、馬皇后所生的幾個嫡子在內的所有皇子,都要為孫貴妃服喪一年。
要知道當時的馬皇后尚在人世,這讓馬皇后情何以堪。
朱標當然不肯同意,反駁朱元璋說這不合禮法。
朱元璋當即拔劍要砍朱標。
還是翰林正字桂彥良出來勸說朱標不要和朱元璋對著干,朱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服喪了。
這幾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標之間微妙的關系。
正常情況下太子恐怕不敢擅自改動皇帝的處理結果,更不敢在皇帝拔劍的時候跑路,但是朱標敢。
總的來說,朱元璋是一個非常疼愛兒子,但也無法容忍兒子挑戰自己權威的父親。
也是一個相當信任太子,但是不肯給太子下放過多權力的皇帝。
網上說洪武四大案里有三大案都是朱標經手的,但這是沒有任何史料依據的。
明實錄,明史,以及明朝人寫的各種史料和筆記里,看不出朱標在朝政大事上有什么話語權。
他老師宋濂的孫子卷入胡惟庸案,導致宋濂被牽連,被朱元璋下令處死。
朱標在朱元璋面前痛哭流涕,連馬皇后都出面求情,朱元璋才改處死為流放。
宋濂本質上和胡惟庸案沒有半點關系,保住他的性命都如此艱難,朱標更不可能對三大案有多大的話語權。
朱標的太子權力大約體現在“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他對朝政有一定的參與度,但沒什么決策權。
03、歷史上那些手握重權的太子
翻看史書,朱標別說是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了,他連明朝權力最大的太子都算不上。
由于朱元璋登基之后很少離開南京,朱標更是不曾監國過一次。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一些真正手握重權的太子,他們和朱標形成鮮明對比。
第一梯隊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這個人本質上執行的不是太子的權力,但他當時的身份的確是皇太子。
那就是玄武門之變后的李世民。
很多人可能以為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是直接登基的。
但實際上李世民在殺了李建成和李淵吉、控制李淵之后,是先當了兩個月的太子,才走正常的流程繼位為帝的。
不過那時候名義上的皇帝李淵已經沒有任何權力,朝政大權都掌握在皇太子李世民手里。
所以光論當太子時的權力的話,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和李世民相比。
“含權量”第二梯隊太子的代表,當屬李世民的后代李隆基。
李隆基和其他的太子不一樣,他爹李旦的皇位完全是靠他掙來的。
李旦也是個耳根子軟的皇帝。
所以李旦每遇到大事,就先問左右:問過太平公主的意見了嗎?問過太子的意見了嗎?
而且當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意見沖突的時候,傾向太子。
李旦當了沒幾年皇帝,更是直接傳位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去了。
所以李隆基作為太子的權力,在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畢竟歷史上可沒幾個幫自家父皇奪取皇位、父皇在處理朝政之前都要先問自己意見的太子。
另一個“含權量”極高的太子,是朱標的侄子朱高熾。
比起父子關系來,朱棣朱高熾這對父子和朱元璋朱標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朱元璋對朱標是控制欲極強但也愛子情深的老父親,朱棣對朱高熾則怎么也看不順眼,要不是為了好大孫朱瞻基,都不想立這個胖兒子當太子。
但是朱棣當上皇帝之后閑不住,不是御駕親征,就是跑到北京去準備遷都。
朱高熾作為太子,前后6次監國,時間最長的一次長達3年10個月,最短的一次也有4個月。
朱高熾的監國時長,在歷朝歷代的太子里都是十分罕見的。
以至于網上有一句調侃說:朱棣只是朱高熾的征北大將軍。
雖然朱棣出于一個皇帝對太子的忌憚,經常打壓朱高熾,但不妨礙他下一次離京繼續讓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含權量”,不是朱標能比的。
“含權量”第三梯隊的太子們,則是那些曾經監國的太子。
例如漢武帝晚年經常出巡,每逢出巡就留太子劉據在長安處理朝政。
漢武帝回來之后,基本不過問也不更改劉據處理過的事務。
唐高宗李治由于身體不好,第二任太子李弘和第三任太子李賢都有多次監國的記載。
監國指的是皇帝外出或者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及時處理朝政的時候,讓朝廷重要人物,一般是皇太子,代為處理朝政。
某種程度上是分享皇權。
而太子能夠監國,也就意味著可以深度影響朝政。
所以像朱標那樣從來沒有留下過監國記錄的太子,論起權力來,是比不上那些多次、長期監國的太子的。
總的來說,朱標論起和皇帝的父子關系來,在歷史上是排在前列的,但是比起權力大小來,在歷史上的眾多太子里,可就不醒目了。
你覺得是不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