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就像一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大戲,時刻牽動著世界的神經。這不,馮德萊恩前腳剛邁進人民大會堂,大洋彼岸的美國就傳出了新消息,而特朗普那邊似乎也有了想收手的跡象。但這局勢已然發展到如今這步田地,他想輕易抽身,真的還來得及嗎?
歐盟(資料圖)
2025年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啟了備受矚目的中歐領導人會晤。這可不是一場普通的會面,背后有著深刻的背景和強烈的訴求。當下的歐盟,正面臨著多重棘手的挑戰。美國特朗普政府那“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像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威脅要對歐盟商品加征最高50%的關稅。而歐盟呢,對華貿易依存度高達16%,在這種情況下,深化中歐合作就成了歐盟對沖美國貿易壓力的關鍵舉措。從中國這邊來看,也希望借此次會談鞏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前沿領域拓展合作的新空間,同時化解歐盟在涉臺、涉港問題上存在的分歧。
然而,這場中歐之間的戰略對話,卻被美國特朗普政府視為眼中釘。他們對中歐峰會保持著高度警惕,小動作不斷。在馮德萊恩抵京前,美國商務部突然宣布對歐盟汽車零部件啟動“301調查”,這無疑是在給歐盟施壓,暗示可能進一步加征關稅。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緊急約見歐盟駐美大使,強調“西方陣營團結”,妄圖讓歐盟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種“軟硬兼施”的手段,充分暴露了美國對中歐走近的焦慮,也從側面凸顯了歐盟在中美戰略平衡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在中歐峰會進行之時,美國那邊又突發新消息,特朗普政府多線釋放出“收手”信號。先說軍事方面,對也門胡塞武裝持續45天的空襲,打得那叫一個狼狽。這場空襲耗費了10億美元,還損失了7架MQ-9無人機,卻連最基本的“摧毀胡塞防空系統”的目標都沒達成。美軍飛行員多次遭遇防空導彈威脅,而胡塞武裝依舊對紅海航運進行襲擾。美國中央司令部內部評估顯示,如果繼續打擊,每月軍費開支將突破8億美元,而且極有可能陷入類似阿富汗的長期消耗戰。無奈之下,特朗普在7月6日突然宣布停火,還聲稱“胡塞已投降”,可實際上美方僅僅換取了胡塞停止攻擊美艦的有限成果,這無疑是其軍事冒險主義的一次潰敗。
經濟上,關稅戰也讓特朗普政府嘗到了苦頭。美股在7月初經歷了“黑色星期一”,標普500指數月內暴跌17.5%,納斯達克指數跌入熊市。導火索就是特朗普政府威脅對全球1200億美元商品加征50%關稅。摩根大通CEO戴蒙、特斯拉CEO馬斯克等商業巨頭紛紛公開喊話,稱關稅政策“推高通脹、摧毀美國制造業供應鏈”。更糟糕的是,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傳統盟友聯合啟動WTO訴訟,指控美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16國反制聯盟已然形成,特朗普的“單邊關稅戰”成了全球公敵。
內政外交方面同樣危機四伏。特朗普政府推進的聯邦機構裁員計劃,直接導致國務院“多邊事務辦公室”等47個涉華部門被裁撤,1300余名資深外交官失業,其中不乏南海問題首席專家、東盟事務協調員等關鍵崗位。這一舉措被美國智庫批評為“自毀長城”,嚴重損害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情報分析與政策連貫性。與此同時,日本、韓國等盟友對美國“要求增加防務分擔費”的強硬態度表示不滿,美日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的“離岸平衡”戰略盟友基礎開始松動。
馮德萊恩(資料圖)
但特朗普此時想收手,真的太晚了。軍事上,雖說達成了停火,但胡塞武裝仍控制著也門70%的領土及關鍵港口,其無人機與導彈技術在伊朗支持下還在持續升級。美國軍方內部報告顯示,若要徹底清除胡塞威脅,需增派3萬地面部隊并持續打擊18個月,這與特朗普“快速勝利”的競選承諾大相徑庭。更要命的是,美軍在紅海部署的兩艘航母、60架戰機,占用了亞太地區40%的空中力量,導致在臺海、南海的應對能力大幅下降,陷入了“顧此失彼”的戰略被動。
在如今中美歐三角博弈的大背景下,全球秩序正面臨重構。中歐合作在此次峰會中達成12項合作備忘錄,涵蓋新能源汽車標準互認、數字稅框架協商等領域,尤其在WTO改革議題上形成共同立場,標志著中歐從“競爭為主”轉向“競合平衡”。對中國而言,歐盟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其技術標準與消費市場是突破美國封鎖的關鍵支點;對歐盟而言,中國的產業鏈完整性與市場容量是對沖美國關稅的核心依托,雙方構建起“非對稱依賴”下的務實合作。
反觀特朗普政府,其“收手”很大程度上是選情壓力下的無奈之舉。2025年民調顯示其支持率跌至38%,共和黨內部已有17名州長公開呼吁“更換候選人”。軍事潰敗、經濟亂局、外交孤立已成為其執政的“三大污點”,即便成功連任,也難以修復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領導力。更嚴重的是,特朗普主義催生的民粹浪潮,導致美國民主制度受損,兩黨極化加劇,為2026年國會選舉埋下更大分裂隱患。
馮德萊恩(資料圖)
而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正迎來重大戰略機遇。當前局勢凸顯“東升西降”的深層趨勢,中國在中歐峰會中展現的制度性話語權、在紅海停火中的斡旋能力,以及在AI、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領導力,都標志著“全球治理赤字”正由中國方案填補。盡管面臨美國的遏制壓力,但中國通過“發展型安全”理念凝聚新興市場國家,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重構產業鏈,正從“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共建者”大步邁進。
馮德萊恩走進人民大會堂的這一時刻,與特朗普政府多線收縮的節點不期而遇,這不僅是中歐關系的新起點,更是全球秩序加速重構的生動縮影。當美國沉迷于“退群”與“筑墻”,中國與歐盟卻選擇“開門合作”。這種戰略對比預示著,單邊主義終將被多邊協作取代,零和博弈終將讓位于共贏思維。特朗普的“收手”或許能暫時緩解危機,但卻無法逆轉歷史潮流。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全球秩序,正在沖突與合作的交織中悄然成型,而我們正身處這場深刻變革之中,見證歷史的演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