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腳剛離開中國,后腳就傳出消息,要去蘇格蘭見特朗普了。這時間點卡的,特別有意思。
特朗普人已經到了蘇格蘭,名義上是給他家新開的高爾夫球場剪彩,但全世界的眼睛都盯著呢。他自己也放話了,就是要跟馮德萊恩這幫歐盟高官碰個頭,把跨大西洋的關稅這筆賬給算清楚。
歐盟那邊呢,官方說法是“應美國人邀請”。聽著挺客氣,但稍微懂點門道的朋友都清楚,這更像是一場“鴻門宴”。你想想,就在不到72小時前,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說實話,成果寥寥。除了在氣候變化上發了個聯合聲明,在咱們最關心的電動汽車關稅這些硬骨頭上,雙方根本沒啃下來。
這就很尷尬了。如果馮德萊恩在北京能談成點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手里握著和中國這張牌,去見特朗普時,腰桿子也能挺得直一些。可惜啊,沒如果。現在她幾乎是兩手空空地去面對一個從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
這感覺,就像是打牌時,你的對手已經看穿了你的底牌。
10%的關稅滿足不了特朗普的胃口
咱們把時間往回倒倒。這四個月,歐盟其實也掙扎過。
今年4月初,特朗普揮起“對等關稅”大棒的時候,歐盟一開始的姿態很硬,一口咬定“零關稅”,大家兄弟一場,別來這套。可沒過多久,到了6月份,眼看著特朗普的耐心要耗盡了,歐盟立馬就軟了,說“10%的關稅,咱們可以談”。
當時歐盟的小算盤可能是,先用10%穩住特朗普,然后再慢慢摳細節,爭取一些豁免。結果呢?特朗普一封信直接拍到馮德萊恩桌上,話撂得非常狠:“8月1號之后,再不談攏,就加征30%!”
這話一出,歐盟才算徹底明白過來,想用10%的“小恩小惠”打發特朗普,門兒都沒有。他的胃口,遠比這大得多。
所以你看,馮德萊恩這次去蘇格蘭,說是談判,其實更像是去聽“最終報價”。現在外界普遍猜測,歐盟大概率要接受15%的關稅。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參照物的。
不久前,美國跟日本就達成了類似的協議。特朗普的關稅戰術手冊現在基本是明牌了:
第一檔,給世界上大部分國家,10%的基礎關稅,跑不了。
第二檔,專給日本、韓國、歐盟這些對他有巨大貿易順差的“盟友”,稅率15%。日本金融市場為什么在日本和美國達成協議后反而漲了?就是因為特朗普把原本要對日本汽車加征的25%關稅,降到了和其他商品一樣的15%。這對日本來說,已經算“不幸中的萬幸”了。歐盟現在要爭取的,也就是這個“日本待遇”。
第三檔,針對東南亞國家,20%左右。比如越南、印尼,除了20%的稅,還要額外加上針對轉口貿易的關稅。這招明擺著就是沖著咱們來的,堵死供應鏈轉移的漏洞。
第四檔,就是單獨針對中國,可能是30%。
現在歐盟的底牌,特朗普看得一清二楚。他會用15%這個數字吊著歐盟,逼他們在開放市場、購買美國貨、加大對美投資這些方面,吐出更多的利益。不答應?那就等著30%的關稅大禮包。對馮德萊恩來說,這道選擇題,太難了。
歐洲的“戰略自主”為何總在搖擺?
你可能會問,歐洲不是一直喊著要“戰略自主”嗎?怎么一到關鍵時刻就拉胯?
這事兒,得從根上說。俄烏沖突之后,歐洲的日子本就不好過。能源危機、通貨膨脹,像兩座大山壓在身上。他們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又依賴全球貿易,尤其是和中、美兩大市場的聯系。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讓他們在戰略上非常被動。
這次馮德萊恩的訪華,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她來之前,歐盟內部還在放狠話,說中國要是不在稀土出口上讓步,就不來了。這種姿態,哪有半點合作的誠意?她一方面希望中國能幫著分擔點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在咱們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比如電動汽車,不肯松口,始終跟著美國的節奏走。
說白了,她想把中國當成一張牌,去和美國博弈,但又不想為這張牌付出任何代價。天底下哪有這么好的事?
結果就是,在北京沒拿到想要的籌碼,回過頭去見特朗普,底氣自然就泄了一半。這種在兩大力量之間來回搖擺,試圖兩頭占便宜的策略,最后往往是兩頭都不討好。
跟歐盟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咱們和美國的下一輪磋商。
地點定在了瑞典,一個中立國。美國那邊的談判負責人,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采訪時說得很直白:中美達成協議的關鍵,就是中國必須買更多的美國貨。他的邏輯是,中國14億人,儲蓄率那么高,消費潛力巨大。
你聽聽,這是生意人的邏輯。而咱們的回復也很明確:開放市場可以,但你美國也得拿出誠意來。
什么誠意?就是你美國對我們的高科技產品、技術的出口限制得松一松。你不能一邊想賺我們的錢,一邊又在科技上卡我們的脖子。這種“既要潑天富貴,又要絕對安全”的好事,不可能。
經過前兩輪的交鋒,我們已經把特朗普的真實目的摸透了。他的核心訴求就兩個: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美國制造業產品的市場。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對癥下藥。我們的牌,就是巨大的市場和強大的生產能力;我們的要價,就是公平的科技環境和發展空間。
這是一個基于實力和國家利益的平等博弈。不像歐盟那樣,總還帶著點“我們是盟友,你應該照顧我”的幻想。在特朗普的字典里,“盟友”這個詞,很多時候就是“可以薅更多羊毛的對象”的同義詞。
歐盟的“白旗”,或許早已注定
所以,咱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馮德萊恩去見特朗普,歐盟是不是要舉白旗了?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面“白旗”恐怕不舉也得舉了。近4個月的抵抗,從最初的“零關稅”雄心,到如今可能要含淚接受15%的現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妥協。
這場博弈,歐盟從一開始就輸在了心態上。他們對特朗普的霸道缺乏清醒的認識,對自身的實力和困難又缺乏坦誠的面對。更重要的是,他們始終沒想明白,在一個“交易頻繁”的地緣政治新時代,所謂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早已讓位于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馮德萊恩這次蘇格蘭之行,無論最終談成什么樣,對歐盟來說,都將是一次痛苦的經歷。
俄烏沖突的傷口還沒愈合,再被盟友割一刀,日子只會更難過。而他們一直掛在嘴邊的“戰略自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世界這盤大棋,瞬息萬變。有時候,一步走錯,就可能滿盤皆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