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沒有流量明星、沒有資本炒作、沒有商業大IP的電影,居然在點映期間就引發一場“午夜場逆襲”的奇跡。
影院走廊擠滿觀眾、IMAX廳緊急改播、預售票房暴漲300倍……
這些不是流量大片的操作,而是71歲的陳佩斯,用13年打磨的電影《戲臺》的真實現象。
然而,在這場看似“遲到的勝利”背后,卻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堅持、孤勇與被“排擠”的無奈。
朱時茂的一句話,更是點破了整個電影行業的荒誕現實,這不是藝術的問題,是市場的問題。
時間回到2001年,那一年,陳佩斯還只是一個剛從熒幕上消失的“笑星”,因為與央視打了一場版權官司,他正式從春晚舞臺消失。
人不能沒骨氣,這是陳佩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所以在被“封殺”之后,他自費創辦大道喜劇院,開始話劇創作,之后首部作品《托兒》就火爆全國,演出120場,票房超4000萬。
不過真正的轉折出現在2012年左右,《戲臺》話劇版正式開啟巡演,這是一部有諷刺、有喜劇,同時也更有骨氣的作品,豆瓣評分高達9.0,被無數戲劇愛好者奉為“當代神作”。
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陳佩斯就萌生了把《戲臺》搬上大銀幕的念頭。
可誰能想到,這一拖就是13年,在這13年里,陳佩斯多次籌拍,卻遭遇了五次被撤資,劇組數次停工。
有一次,劇組已經準備開拍了,可突然6000萬資金被撤走,劇組現場一片愁云慘霧,但陳佩斯沒有退縮,北京四環的別墅被他抵押出去,兒子兒媳也傾囊相助,再加上親朋好友的幫忙,這才最終湊齊經費拍出這部電影。
不得不說,陳佩斯的這種操作,完全可以用“孤注一擲”來形容,在一個流量橫行、資本主導的時代,陳佩斯卻偏要選擇一條最難走的路:做真正的電影。
《戲臺》這部戲,可以說每一針每一幀都透著“匠人精神”,戲服全部由蘇州老師傅手工縫制,一件要3個月時間,廣和戲樓按1925年原貌復刻,群眾演員全部手持歷史復刻道具。
簡單的一個雨戲場景,原本一條就能過,可陳佩斯為了水珠的密度,堅持重拍二十多次。
更讓人動容的,是陳佩斯親自上陣完成所有高風險鏡頭,從烈雨中撞柱,到在10米高的水車上調閥門,他一個不落地親自出演。
可這樣一部精雕細琢的電影,在上映前夕卻遭遇了現實的耳光,原定7月17日上映,排片卻被壓到不足5%,黃金時段幾乎沒有,預售票房只有26萬。
最終《戲臺》被迫撤檔,延期一周上映,在這個過程中,同檔期的《你行你上》、《長安的荔枝》突然提檔,一切看似巧合,卻又顯得太過剛好。
但朱時茂的一句話,卻直接點破了真相,又盡顯無奈:這種事又不是第一次遇上了。
不過誰也沒料到的是,點映開啟后,一切風向開始逆轉,三天票房突破4800萬,IMAX廳緊急改播《戲臺》,許多影院走廊站滿了人,預售票房也從26萬飆升至數千萬,增長超300倍。
到了7月25日正式上映當天,《戲臺》首日票房超過9000萬,豆瓣開分8.0,而且評分還在持續上升,影院不得不重新排片,曾經的“嫌費電”,如今成了“票房保障”。
很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后,直接表示還會“二刷”“三刷”,甚至有00后也被感動,直言這才是大家想看的電影,除此之外,一家三代人一起進影院的場景也屢見不鮮,可見這部戲迎合了老中少三代人的胃口。
影片中的一句臺詞“人家有槍,人家說了算”成了熱搜金句,但戲里是臺詞,戲外這卻是現實,也是陳佩斯壓了十三年的心聲,他用一部電影,說出了多少創作者的無奈。
黃渤、尹正等演員的加入也頗具看點,黃渤零片酬出演,拍攝中多次高臺摔傷,腰傷復發,尹正、余少群飾演的京劇名伶,為了保持妝容和狀態,長期勒頭拍攝,險些缺氧暈厥。
陳佩斯的匠心感染了整個劇組,大家紛紛“不要錢也要演”,這在當下娛樂圈,已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而在這一切的背后,還有一個人默默支持著他—朱時茂,當年春晚搭檔,如今是背后最堅定的朋友。
聽聞《戲臺》排片被壓后,他公開表態:“你不好,我比你更難過,”甚至表示如果沒人看電影,他愿意每天搬板凳坐電影院支持。
《戲臺》的劇情雖然荒誕,卻處處映射現實,軍閥強行改戲,演員被迫登臺,看似笑料百出,實則令人心驚,喜劇的外殼,包裹的是藝術的掙扎與控訴。
結尾一幕,炮火中唱戲,臺下空無一人,臺上卻依舊有人在堅持演出,這一幕,像極了陳佩斯自己,任憑風雨雷電,我自唱我戲。
《戲臺》不靠炒作、不靠資本、不靠流量,靠的是一群人拼盡全力做出的“好戲”,它打臉了資本,卻也用事實證明,觀眾并不傻,他們愿意為真誠買單。
這場逆襲,不只是電影票房的勝利,更是對整個行業的反思與提醒,真正的好戲,不怕晚場;真正的好演員,也不怕被遺忘。
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希望《戲臺》的成功能給更多創作者帶來信心:只要你夠真誠,觀眾總會看見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