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網報道,2025年初,那艘帶著法國國旗的核動力大家伙,興沖沖地跑來亞太搞“克萊蒙梭2025”任務,本想跟在美國后面喊幾句“自由航行”的口號,順便在菲律賓那邊擺個pose,讓前殖民地的朋友們看看“老宗主”的威風。結果剛進南海沒幾天,抬頭一看,好家伙,中國的船跟趕集似的圍了過來,數數看,山東艦帶頭,055大驅、052D驅逐艦、054A護衛艦,連海警船都來了,加起來差不多40艘,繞著它形成個圈,不遠不近地跟著。
軍艦(資料圖)
要說這法國航母來南海,也不是真為了什么“航行自由”。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就是想借著美國在印太的勢力,刷一波存在感。編隊里除了戴高樂號,還有1艘“地平線”級驅逐艦、2艘“阿基坦”級護衛艦,甚至還帶了核潛艇和補給艦,陣仗擺得挺足。他們計劃著跟菲律賓搞搞聯合軍演,再跟美日的船打個照面,意思就是“你看,法國還是全球大國”。可他們大概忘了,現在的南海,早就不是誰想來就能撒野的地方了。
有意思的是,同一時間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本來也想來湊熱鬧,一看這架勢,趕緊改道從斯塔海峽繞去澳大利亞了。英媒《簡氏防務周刊》說得挺直接,中國這哪是“常規回應”,分明就是給那些想在南海搞事的域外國家提個醒:這兒不是你們的游樂場,想挑釁就得掂量掂量。法國媒體倒是委屈得不行,嚷嚷著“被群毆了”,可這委屈里,更多的是對中國海空力量發展速度的驚訝,他們大概還活在幾十年前的認知里,覺得中國海軍還是那支只能在近海轉悠的艦隊。
中國這次的應對,那可是把“有理有節”發揮到了極致。40艘艦艇圍著,看著挺嚇人,但實際上都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框架內行動。你法國軍艦要“無害通過”,我們不攔著,但你一舉一動都得在我們眼皮子底下。這種“非接觸式包圍”,說白了就是“防御性威懾”,既讓你知道我們有能力管事兒,又不至于真的擦槍走火,這個度拿捏得剛剛好。
而且這部署可不是隨便湊數的。以山東號航母戰斗群為核心,搭配上各種艦艇,再加上岸基雷達和空中反潛機,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監控網。055型驅逐艦那可是有“海上移動堡壘”之稱,052D的雷達系統也不是吃素的,這么多船協同行動,戴高樂號的軌跡那是看得一清二楚。這其實就是在展示中國在南海的區域拒止能力,告訴外界,誰想在這兒搞小動作,門兒都沒有。
外交部那邊也配合得相當默契,一邊強調“南海是地區國家共同家園”,反對域外國家來這兒搞軍事化,一邊又說“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分歧”。這就是中國的智慧,硬的軟的一起上,既表明了立場,又留了談判的余地。這事兒一出來,國際上的反應可就熱鬧了。美國那邊就說了句“關注地區穩定”,再也沒多話。估計他們也掂量著,真跟中國硬碰硬不劃算,犯不著為了法國把自己拖進來。歐盟那些國家更是含糊其辭,嘴上說著“支持航行自由”,又趕緊補一句“別激化矛盾”,典型的想兩邊不得罪。
軍艦(資料圖)
南海周邊的國家態度就更微妙了。菲律賓本來還想借著法國的勢力壯壯膽,結果一看法國船被圍得水泄不通,自己也趕緊縮回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東盟國家,直接就呼吁大家遵守《南海行為準則》,這意思很明顯,就是希望中國來主持公道,別讓那些域外國家瞎折騰。
國際上的軍事專家們倒是看得透徹。英國《泰晤士報》的軍事專欄就說,中國這招“圍而不打”,其實是開創了一種新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模式。美國的智庫CSIS也承認,中國海軍已經不是以前那種只能在近海防守的力量了,現在在南海已經能做到“說一不二”。
這事兒對中法關系的影響,那可得好好說道說道。法國當年是第一個跟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一直標榜自己“獨立自主”,跟中國在不少國際問題上都能談得來。但這次南海事件,暴露了兩國在地區秩序認知上的根本分歧。法國總想著靠軍事力量維持自己的大國地位,可中國早就把南海當成了核心利益,誰也別想動。
不過話說回來,中法經濟上的聯系太緊密了,真鬧僵了對誰都沒好處。就說法國的干邑酒,之前因為中歐貿易的一些摩擦,對華出口一下子就降了不少,一個月損失就超過5000萬歐元。要是法國還跟著美國在印太瞎攪和,那中國說不定就在空客訂單、核能合作這些事兒上做些調整,到時候法國損失可就更大了。
好在事件之后,中法軍方又坐下來談了,還商量著要搞一個“南海相遇艦艇行為準則”,免得以后再出現誤會。這其實是個好機會,說不定能成為兩國在安全領域合作的新起點,把軍事對峙變成常態化的對話,這才是大國該有的樣子。
說到底,戴高樂號這次在南海的遭遇,其實是給全世界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南海的規矩,現在得由中國來定了。中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會被動抗議的國家了,現在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維護南海的秩序。這不是說中國要搞霸權,而是說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得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這次40艘艦艇協同行動,不只是秀肌肉那么簡單,更是對中國海軍指揮能力、情報系統、協同作戰水平的一次實戰檢驗。這說明中國海軍已經從“能保衛自己”變成了“能維護地區秩序”,這可是一個質的飛躍。
擺出2025字樣的戴高樂號(資料圖)
其實大國之間在南海的博弈,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大家都在南海有利益,都想讓航道安全暢通,都不想真的打起來。從這次事件來看,以后大國在南海相處,就得遵循“競爭性共存”的原則,有分歧可以談,有競爭但別動手,這才是長久之計。
戴高樂號這次南海之行,雖然搞得灰頭土臉,但也算是給全世界上了一課:時代變了,南海已經不是誰想來就能撒野的地方了。中國有實力,也有決心,守護好自己的家園。同時,中國也愿意和其他國家一起,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礎上,把南海建設成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共同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