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新聞發布廳里,連簽三道行政命令,場面如同戰時動員。誰都沒想到,這場原本預告為“科技政策更新”的發布會,竟然以極具火藥味的方式,徹底揭開了中美人工智能競賽的新篇章。
就在發布會開始前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剛剛通過多邊渠道呼吁“全球AI合作共贏”。然而特朗普卻反道而行,在全球媒體的鏡頭前高調宣布:“美國必須贏得AI戰爭,不是領先一小步,而是徹底把中國甩在后頭?!?/p>
特朗普的三道命令,一道比一道有力。第一道命令,直接動了“審批制度”的根本——聯邦數據中心、能源配套、算力平臺,全都要在最短時間完成審批。
特朗普甚至用上了“國家生存”這個詞來形容AI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這個詞,不是隨便說說,它清楚地傳遞著一種信號:他把技術競爭看成了國家安全危機。
緊接著的第二道命令,劍指全球市場。他要求全面擴大AI技術出口,尤其是在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明確提出“用算法制定規則”。
這在業內被解讀為美國對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一次戰略反擊。過去幾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力推行數字合作項目,美國顯然已經感受到壓力。
第三道命令,則徹底引爆了輿論。特朗普簽署了禁止采購“woke AI”(政治正確AI)的行政令,明確聯邦政府不能使用任何帶有“自由派價值觀”的AI模型。他說,納稅人的錢不能被用來“訓練一臺左翼思想灌輸機”。
這句線條粗暴的話,在社交平臺引發了巨大反響,不少科技從業者擔心,美國從此進入一個算法也要過“思想審查”的時代。
就在這場火藥味十足的發布會快要落下帷幕時,副總統萬斯忽然走上臺。他沒有談技術,也沒有講數據,而是開門見山地說:“我們不會再讓AI被那些仇視我們價值觀的模型所操控。”
這一言論立即被媒體稱為“前所未有的強硬發言”,甚至有評論稱,美國文化戰爭已經從課堂、媒體,延伸到了代碼和算法。
萬斯話鋒一轉,直指美國過去的AI政策是“愚蠢的自我設限”。他說,中國之所以能迎頭趕上,是因為美國自己搞閉門造車,把AI技術囚禁在“小院高墻”里。
盡管這番話語氣激烈,但確實戳中了美國科技政策的軟肋。從2022年ChatGPT引爆AI浪潮以來,也不過短短三年,中國技術力量已迅速崛起,令美國政界越來越焦慮。
回望幾個月前,一切已經埋下伏筆。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解放日”政策,直接對中國、越南、印度等國數百項高科技商品征收最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
白宮聲稱要擺脫“被操控的供應鏈”,然而短短兩周后,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就駁回了這項政策,理由是“總統越權”,不能濫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來打壓非戰爭時期的貿易。
法院的反擊讓特朗普陷入尷尬,但他并沒有收手,反而加快了節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這三道AI命令應運而生——從貿易戰轉向算法戰,從關稅壁壘轉向算法輸出,整盤棋正在悄然轉向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數字冷戰”。
在這三道命令掀起千層浪之際,中國的反應也迅速而有力。7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鄭重表示:“中國從來不將人工智能視為與美國競爭的工具,而是致力于推動AI產業開放、普惠、包容、向善發展?!?/p>
中方用極具分量的語言劃出紅線,強調全球AI應成為合作而非對抗的領域。事實上,中國在AI領域的成就早已獲得世界公認。
無論是自動駕駛、智能制造,還是大模型訓練,中國企業在算法效率、硬件適配、應用場景中都有廣泛突破。而這種進步,并不是靠著限制別人,而是在合作與競爭中奮力拼搏出來的。
就在特朗普發布命令的前幾天,有數據顯示中國連續三個月“零采購”美國原油,創下2018年以來最長紀錄。這一舉動被認為是中國對美方高壓貿易政策的有力回應。彭博社分析稱,美國頁巖油出口暴跌,已經令能源巨頭叫苦不迭。
更讓美國焦慮的是,中方不僅沒有如美方所愿“低頭”,反而在航空、芯片、軟件等關鍵領域連出重拳。
美國迫于市場壓力,先后在48小時內解除對中國的三項關鍵禁令:允許通用電氣恢復出口C919發動機,放開乙烷出口限制,以及取消對中國芯片設計軟件的禁令。這些讓步,顯然不是出于善意,而是美國在高壓政策失效后的無奈調整。
特朗普原以為切斷技術與資源就能讓中國“服軟”,但現實狠狠扇了他一巴掌。中國不僅沒有被“卡脖子”,反而加快了自主創新。國產CJ-1000A發動機在運-20平臺完成極端試飛,預計2025年上C919測試,屆時中國大飛機將擁有真正的“國產心臟”。
在芯片領域,美國巨頭英偉達也不得不低頭。2024年,英偉達中國區營收高達171億美元,遠超預期。CEO黃仁勛更是在最近一次訪華時宣布,恢復H20芯片銷售,并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RTX Pro GPU。這說明,脫鉤只會傷人傷己,真正的市場規律容不得政治操弄。
萬斯在演講中提到,“不能讓AI被反美立場的模型所控制”,這句話雖言辭激烈,卻意在打壓美國內部自由派科技公司。他要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意識形態統一。第三道命令“反Woke AI”不僅是控制算法內容,更是一次對科技界自由精神的挑戰。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已第一時間發起訴訟,指出該命令可能違反《第一修正案》,涉嫌行政干預思想表達。加州、華盛頓等科技州州長也集體發聲,擔憂“政府對算法內容的干預將扼殺創新”。
但與此同時,五角大樓與情報系統卻拍手叫好。他們認為AI不能“帶病上崗”,必須接受意識形態審查。這場關于“算法中立性”的爭論,實質上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美國社會在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極限拉扯。
歐盟的態度則顯得曖昧。一方面歡迎美國放寬出口、簡化審批,另一方面,對所謂“反Woke”措施表示擔憂。德國、法國已開始起草AI倫理合作草案,試圖在中美爭鋒中爭奪“第三種技術話語權”。
在亞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國則處于觀望狀態。它們擔心追隨美國可能激化與中國的矛盾,不追隨又怕被排除出“技術準入圈”。這場圍繞AI的競賽,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比拼,而是全球格局的重塑。
更令人關注的是,白宮隨后又宣布將設立“國家AI審查委員會”,負責評定AI模型的“意識形態安全等級”。未來AI若想進入政府采購系統,必須先通過政治兼容審查。這無疑給AI行業套上了一層“思想枷鎖”,更像是冷戰時期的“算法忠誠測試”。
從貿易關稅到算法管控,從模型出口到思想審查,這場中美AI之爭,已經演變成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冷戰”。但在這一切紛爭背后,中國始終堅持合作共贏,堅信技術發展不應成為分裂人類的工具,而應成為聯合世界的橋梁。
未來的科技戰爭,不只是芯片的堆疊、算力的比拼,更是價值觀、制度自信與全球認同的較量。而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悄然贏得全球的尊重。這場由特朗普引發的“AI政策地震”,雖然看似強勢激烈,實則暴露了美國在戰略焦慮中的不安與掙扎。
中國不懼挑戰,也不主動挑釁,用實實在在的發展回應喧囂,用合作包容的胸懷迎接未來。真正比拼的,不是口號,而是制度的底氣與人民的信任。
信息來源:
[1]萬斯承認:中國趕上來,是美國領導人蠢 觀察者網
[2]美政府擬對AI開展“偏見審查” 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