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7月26日,臺灣舉行了備受關注的“大罷免”投票。
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第一、第二聯署階段氣勢如虹的民進黨在最終投票時遭遇慘敗,面臨罷免危機的24位國民黨民意代表全部獲留任,連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得到選民支持。
先前島內輿論有預計成功罷免6席的,有預計成功罷免10席的,還有說1至2席的,但“零封”民進黨的預測極少出現。
星期六下午開票后,國民黨方面喜極而泣,認為“沉默的大多數”站在了自己一邊;民進黨人士則一臉不可置信的樣子,賴清德嘴硬道“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
“大罷免”自今年2月份提出以來始終是島內最重要的政治話題,經此一戰,賴清德聲望遭重創,其扭轉立法機構少數黨劣勢的幻想徹底破滅,不排除接下來民進黨執政團隊做大改組。
而作為勝利方,國民黨很有可能順勢開啟黨主席交棒,假如權力能從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平穩過渡至2028年呼聲最高的臺中市長盧秀燕,對藍營接下來的選情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分幾個維度聊聊這場“大罷免”鬧劇。
1、
罷免案是島內選舉制度里的一項漏洞,根據臺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成功需要同時符合兩項條件:
a)有效同意票數多于不同意票數;
b)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選民)總數四分之一(25%)以上。
民主就是簡單的“多數決”,第一項條件顯然沒問題,這里面關鍵的bug是第二條——同意票達到四分之一以上。
罷免不同于正常選舉,后者雖然我們也經常說“比爛”“矬子里拔將軍”,但畢竟是一個競爭選優的過程,選民投票是為了支持更喜歡的那個候選人。
而罷免主要拼仇恨值,投票率往往低于正常選舉,選民只有特別討厭某位已當選的政治人物時才會出來投票。
因此民進黨在整個罷免期間的宣傳策略就是“仇恨動員”,希望利用自己四分之一的鐵桿支持者去罷免掉正常選舉中二分之一多數勝出的國民黨民意代表。
換句話說,國民黨能否保住這24席民意代表的關鍵在于雙方投票率,看誰能催出來更多的票。
最終開票結果顯示,在大量焦點選區投票率近六成的情況下,國民黨完勝了民進黨。
以新北市民意代表葉元之為例,他2024年當選時僅僅贏了民進黨候選人2293票,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被罷免的藍營民代,而此次開出的“不同意票”和“同意票”差距還高于2024年。
這充分證明了民進黨執政一年多來的人心向背,以及國民黨支持者的強烈危機感。
選前國民黨進行最后動員。C位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朱兩側為臺中市長盧秀燕和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再往外是臺北市長蔣萬安和新北市長侯友宜。這里面朱立倫、韓國瑜、侯友宜先后選輸了2016、2020、2024,蔣萬安為臺北市長第一任期,只有盧秀燕具備沖擊2028的地位。
2、
盡管民進黨當局是用所謂“公民團體”的馬甲去推動“大罷免”,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這次選舉賴清德是出了全力的。
既然轟轟烈烈搞這樣一場活動,賴當局內部必然做過評估,至少不會在顆粒無收的情況下貿然發起。
那他們到底失算了哪些因素呢?
我們不妨簡單梳理一下。
眾所周知,島內綠營基本盤已大過藍營,而這次遭罷免威脅的24名民意代表全部來自國民黨,假如藍綠直接PK,國民黨劣勢很大。
之所以能實現“零封”民進黨的奇跡,從票源上分析只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民進黨內部不團結,英派等力量擔心賴清德無限做大,所以動員投票不積極,出工不出力,有些支持者干脆棄票。
第二、柯文哲的支持者們出來挺國民黨,以“藍白VS綠”的“6:4”優勢壓倒了民進黨。
綜合來看,兩種因素都存在。
據島媒報道,即使在民進黨基本盤大于國民黨的臺東等選區,不支持罷免的票數也一直高于支持罷免的票數;在開票之夜民進黨舉行的造勢活動上,則是人數稀少,氣氛低迷。
另一方面,盡管沒有牽扯到民眾黨民意代表(均為不分區民意代表,無法提罷免案),但在柯文哲身陷囹圄的情況下,白營支持者顯然有唇亡齒寒的感覺。
假如此次讓賴清德贏下臺立法機構多數席次,其對于在野兩黨的追殺勢必變本加厲,再無任何顧忌。
被押入看守所的柯文哲。經過這一輪司法攻訐和大罷免,島內的政治生態再次惡化,綠營與藍白之間已無任何妥協之空間。
3、
放眼全球選舉,中國臺灣省的這種制度可謂極其罕見。
在2024年臺灣省地方選舉中,賴清德只拿下四成票,有六成選民投了國民黨和民眾黨候選人,但因為島內選舉制度設計的問題,使得民進黨憑借四成鐵綠票繼續執政,遺禍至今。
設想一下,假如采用英國、日本、德國等內閣制模式,那么民進黨作為未過半數的第一大黨只是拿下“優先組閣權”,在選后藍白陣營整合的前提下,賴將面臨組閣失敗的困境,最終結果會是藍白陣營聯合執政。
而在主流總統制模式下,其制度設計層面就竭力避免了“三咖督”分裂讓少數黨執政的情況。
比如美國,所謂選舉人票制其實就是“剛性兩黨制”,因為初出茅廬的第三黨幾乎沒有可能在贏者通吃的情況下取得戰果——哪怕在一個州獲勝。
再比如法國,法國大選采取“兩輪投票制”,第一輪形形色色的政黨可以盡情地搶奪地盤,但到了第二輪還是只有兩強對決。
我們不妨虛構一種極端場景,如果法國大選第一輪共有十個政黨參與,排名第一的政黨憑借11%選票驚險獲勝,請問這樣的候選人具備當總統的民意基礎嗎?
2022年4月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馬克龍和勒龐分別以27.84%和23.15%的得票率進入第二輪。在首輪沒有候選人過半數的情況下,通常需要追加第二輪投票確認,才能賦予合法性。
4、
賴清德憑借制度漏洞上臺后,由于立法機構被國民黨和民眾黨聯合掌控,使得民進黨在預算、立法等各個層面不斷受挫。
正常情況下,這時執政黨應主動跟在野黨進行商議,充分發揮妥協的藝術,在某些議題上滿足在野陣營的訴求——這是非完全執政情況下的常態。
然而近些年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政治極化現象,政客們習慣于用極端理念去吸引選民,遇到事情往往寸步不讓,堅持走硬碰硬路線。
以韓國為例,由于執政黨和在野黨矛盾無法調和,最終尹錫悅不惜發動戒嚴來拼死一搏。
再以美國為例,假如共和黨2026年輸掉中期選舉、國會被民主黨掌控,可以想象會給特朗普施加多大阻力。
蔡執政八年間,民進黨為完全執政狀態,同時掌握行政部門和立法機構,因此并未遭到太多制衡。
賴 上臺后,盡管丟掉了立法機構,但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唯我獨尊,秉持堅決不向在野陣營妥協的立場,動用檢調抓捕等方式恐嚇國民黨和民眾黨,想竭力維系過去八年的全面執政模式。
展望未來,“大罷免”失利不會讓賴清德回頭是岸,只會讓他更加把島內政治往“斗”的路線上引,直到四崩五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