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朝鮮這幾年,尤其是他家的軍隊,畫風變得特別快?快到讓人有點跟不上趟。擱十多年前,我們一說起朝鮮人民軍,腦子里蹦出來的詞兒,多半是“人多、槍老、精神原子彈”。但你再看看現在,這支軍隊給人的感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2011年底,27歲的金正恩從他爹手里接過權杖。當時全世界的“專家”都在嘀咕,說這小伙子鎮得住場子嗎?會不會被那些戴著大檐帽的老將軍們當成擺設?結果呢,人家用十多年的時間,把所有人的眼睛都給跌碎了。
他不僅坐穩了江山,還把朝鮮人民軍,這支曾經能左右國策的百萬大軍,徹頭徹尾地改造了一番。
從“先軍”到“先黨”,槍桿子得聽腦瓜子的
他爹金正日那會兒,搞的是“先軍政治”,軍隊的地位高得嚇人,啥事都得軍方點頭。但金正恩不這么玩兒。他上臺后,明里暗里都在做一件事:把軍隊的權力關回籠子里,讓勞動黨成為絕對的核心。
這可不是一句空話。2012年,他給自己掛上“共和國元帥”的頭銜,告訴所有人,誰才是老大。緊接著就是大換血,李英浩這些老臣被拿下,換上他信得過的年輕人。
到了2016年,更是直接修改國家機構,把“國防委員會”改成“國務委員會”,明面上是機構改革,實際上是把軍方在最高權力機構里的椅子抽掉了幾把,塞進了更多文官。
最絕的是2019年修憲,直接白紙黑字寫上,軍隊的任務是“至死捍衛以偉大同志金正恩為首的黨中央委員會”。看到沒?“金正恩”這三個字,成了軍隊效忠的終極坐標。這操作,等于把軍隊從國家的“股東”,變成了他金正恩的“私人保鏢”。
換裝換人換思想,面子工程下的里子變革
很多人對朝鮮軍隊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綠油油、松垮垮的軍裝和閱兵式上夸張的正步。但現在,你再去看他們的閱兵,那完全是兩碼事。
從2020年那次建黨75周年閱兵開始,他們就像是開了個軍事時裝發布會。像素迷彩、荒漠迷彩、多地形迷彩……各種新款軍服層出不窮。這可不只是為了好看,背后是實戰化的考量。現代戰爭,尤其是在山地林地,一套好的迷彩服就是一條命。
武器裝備的變化更是核心。以前總說朝鮮是“萬國牌”,靠著蘇聯的老本過日子。但金正恩時代,他們硬是憋出了幾件讓美國都睡不著覺的“大殺器”。
2017年的“火星-15”洲際導彈,理論上能打到美國本土,這一下就改變了游戲規則。
到了2023年紀念停戰70周年的夜間閱兵,固體燃料導彈、新型無人機都拉出來亮相了。尤其是那個固體燃料導彈,發射準備時間短,機動性強,讓對手的預警系統壓力山大。
今年上半年,又傳出他們搞定了高超音速導彈和多彈頭技術。這玩意兒速度快,軌跡還風騷,現在的反導系統基本就是個擺設。說白了,金正恩的邏輯很直接:經濟上我跟你們耗不起,那我就在軍事上搞點“非對稱”的絕活兒,讓你不敢動我。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一個字:怕。
金正恩心里明鏡兒似的,朝鮮的體量跟美韓聯盟比,那就是雞蛋碰石頭。每年人家在家門口搞聯合軍演,航母開過來,戰機飛過去,擱誰誰不哆嗦?所以,他上臺后推行“并進路線”,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核武。但誰都看得出來,他的重心全在后者。
核武器和導彈,就是他用來保命的終極底牌。他親眼見過卡扎菲、薩達姆的下場,也從2018年跟特朗普那場“世紀會面”的無果而終里學到了教訓:沒有實力支撐的談判,就是上桌等著被宰的羔羊。
當然,這代價是巨大的。朝鮮把差不多四分之一的GDP都砸進了軍工,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前幾年疫情加上國際制裁,金正恩自己都公開承認經濟困難,連基本的生活物資供應都出了問題。可即便如此,他也沒在軍備上踩過一腳剎車。
烏克蘭戰場疑云:朝鮮軍隊的“羅生門”
聊到這兒,就必須說當下最撲朔迷離的一件事了:朝鮮軍隊到底有沒有去烏克蘭打仗?
這事兒從去年底就開始傳,西方和烏克蘭媒體言之鑿鑿,說上萬名朝鮮士兵出現在了俄羅斯的庫爾斯克前線。緊接著,各種“戰報”滿天飛。
有的說,朝鮮兵簡直是“二戰活化石”,戰術僵化,被無人機打得找不著北,傷亡慘重,據說有4000多人死傷。
有烏克蘭指揮官對著CNN的鏡頭(當然是蒙著臉)說,朝鮮人的戰爭準備還停留在“1980年代的水平”,指望靠繳獲敵人的補給過活,甚至還有士兵因怕被俘而自殺。
但另一邊呢,又有俄羅斯的軍事博主把他們夸上了天,說朝鮮士兵沖鋒起來悍不畏死,戰斗意志極其頑強,是真正的硬骨頭。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是證據。吵了快一年了,所有聲稱朝鮮參戰的報道,至今沒有拿出過一張能讓人信服的照片,或者一段清晰的。沒有確鑿的戰俘影像,沒有無法抵賴的陣亡士兵身份證明。這就讓整件事變得非常詭異。
這里面既有情報戰、輿論戰的成分,也可能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西方媒體熱衷于炒作這個話題,目的很明顯,一方面是渲染“邪惡軸心”的威脅,爭取更多國內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想敲打韓國和日本,看吧,你們的鄰居都親自下場了,還不趕緊多買點我們的武器?
最近,又有消息說,朝鮮軍隊“暫時撤出”了前線。給出的理由是“評估戰術”、“治療傷員”。這聽起來更像是為之前無法證實的報道找臺階下。是不是自己放出去的煙霧彈,現在自己想辦法再收回來?
就在大家對“庫爾斯克疑云”一頭霧水的時候,更勁爆的消息來了。就在這個月,韓國和西方情報機構又放風,說朝鮮已經組建了第二批、多達3萬人的精銳部隊,準備再次增援俄羅斯。據說金正恩7月3號還親自去視察了。
這一下就把賭注又加大了。如果說第一次派兵是為了履行去年和普京簽的那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幫俄羅斯守住被烏克蘭反攻的庫爾斯克,還算是有個“保家衛國”的由頭。那現在庫爾斯克已經收復,再派兵深入烏克蘭境內作戰,性質可就完全變了。
金正恩圖什么?
我覺得,他是在下一盤大棋。去年他高調地為幾名據說是援俄陣亡的士兵舉行國葬,自己親手撫摸棺木,一臉悲傷。那場面,與其說是演給朝鮮人民看的,不如說是演給克里姆林宮里的普京看的。意思很明白:我的人為你流血了,你欠我的,得加倍還。
他要的回報,絕不僅僅是糧食和石油那么簡單。他真正想要的,是俄羅斯壓箱底的軍事技術。比如,潛艇的靜音技術、衛星偵察技術、更先進的核材料技術,甚至是高超音速導彈的關鍵數據。這些東西,是朝鮮自己埋頭苦干幾十年都未必能搞出來的。用士兵的實戰經驗和生命,去換取軍隊技術水平的跨越式發展,這筆賬,在金正恩看來,或許是劃算的。
烏克蘭戰場,對朝鮮軍隊來說,成了一個殘酷的“活體訓練場”。那些能活著回來的士兵,帶回的將是無人機攻防、現代電子戰、合成化作戰的寶貴經驗。這遠比在訓練場上搞幾百次演習管用得多。這種用“炮彈換技術”,甚至“士兵換未來”的交易,可能才是金正恩真正的盤算。
今天的朝鮮軍隊:一頭更加危險的“刺猬”
所以,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金正恩的軍隊怎么了?
它從一支龐大但陳舊的“數量型”軍隊,正在蛻變為一支以核威懾為核心、常規力量在實戰中快速升級的“危險型”軍隊。它的指揮體系更加集權,一切行動都圍繞著金正恩的個人意志。它的裝備庫里,既有能威脅到萬里之外的洲際導彈,也有在烏克蘭泥地里摸爬滾打后學會了新戰術的常規部隊。
當然,這頭“刺猬”身上的刺,也是用民生和經濟的血肉滋養出來的。它的光鮮背后,是整個國家勒緊褲腰帶的現實。
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朝鮮人民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神秘,也更加危險。它與俄羅斯的深度捆綁,讓東北亞的戰略平衡變得異常脆弱。它不再是一個只會喊口號的封閉王國,而是一個敢于在國際棋盤上,用最激烈的方式落子的玩家。
至于那幾萬名士兵的去向之謎,或許在未來某一天會水落石出。但無論真相如何,金正恩已經成功地讓他和他的軍隊,再次成為了全世界都無法忽視的焦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