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這個內陸大國,石油資源豐富,卻把大部分油賣到歐洲那邊去,而不是就近出口到我們中國。
石油興起的歷程
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從古時候就是各種民族交匯的地方。15世紀中葉,從金帳汗國分離出來,形成了大帳、中帳和小帳三個部分,各管一片區域,那時候的哈薩克民族也慢慢成型。18世紀中期,俄羅斯帝國開始擴張,中帳和小帳先是依附過去,到19世紀,整個地區徹底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
石油的發現得從1717年說起,沙皇彼得大帝派出的勘探隊在烏拉爾河和恩巴河一帶找到線索。接著,學者們陸續過來考察,收集了不少地質資料。但那會兒石油還沒啥大用處,一直停在勘探階段。直到1859年,美國打出第一口現代油井,石油工業才真正起步。隨著內燃機普及,石油成了工業必需品,哈薩克斯坦的資源也開始受重視。
1892年,梁贊-烏拉爾鐵路公司開始試驗鉆探。1899年,在卡拉丘古油田打出21口井,其中一口自噴井每天出油25噸,這一年算作哈薩克斯坦石油工業的開端。1911年,多索爾油田探明;1913年,馬拉特油田情況清楚;1915年,馬拉特油田投入開發,年產量已經超過20萬噸。
內戰時期,紅軍和白軍搶奪油氣資源,生產一度停擺。政權穩定后,蘇聯重點開發這里。二戰期間,俄羅斯本土石油工業受損,哈薩克斯坦產量逼近100萬噸,為戰爭提供關鍵支持。蘇聯時代,各加盟共和國分工明確,哈薩克斯坦負責能源供應,同時得到基礎設施投資,工廠建起來,公路鐵路電網水利全完善,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6年,哈薩克斯坦正式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地位提升,能參與內部事務。蘇聯解體時,哈薩克斯坦反對,但形勢所迫,只能獨立。獨立后,納扎爾巴耶夫掌權近30年,2019年托卡耶夫接任。石油一直是支柱產業,到2011年,已探明石油儲量50億噸,占世界3.2%;天然氣2萬億立方米,占1.5%。預測顯示,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獨立初期,經濟蕭條,引入外資開發油田。但2002年后,經濟好轉,政府開始回收主權,通過收購整合資本。法律上明確外資優先購買權,但逐步解除合同,比如2010年取消28項,回收初見成效。石油工業支撐了國家發展,即便沒有出海口,也靠資源站穩腳跟。
說實話,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史就是一部從勘探到開發的演變史,早年依賴外部技術,后來逐步自主。蘇聯時期的投入奠定基礎,獨立后平衡外資和本土利益,成為今天格局的起點。到2025年,油產量預計達96.2百萬噸,出口70.5百萬噸,顯示出持續增長勢頭。
貿易現實:歐洲主導的緣由
哈薩克斯坦石油出口80%去歐洲,這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多重因素累積的結果。作為最大內陸國,沒有出海口,海運不現實,只能靠管道。管道運輸成本高,靈活性差,但別無選擇。潛在買家主要是中國和歐美,如果去歐美,得穿過俄羅斯等地。
管道建設復雜,2006年烏克蘭切斷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導致歐洲缺氣,催生北溪計劃。2022年沖突中,北溪又被破壞,俄羅斯與歐洲聯系減弱。通過第三方管道,不僅路遠修建難,還不安全。俄羅斯本身是能源大國,把管道交給競爭對手,等于把命脈捏在別人手里。
相比,中國作為鄰國,需求大,合作優勢明顯。從獨立起,中哈能源談判就沒停過,早年有少量進出口。2000年后,合作緊密,除2009年金融危機,中國進口年增長16%以上。2013年峰值,總價值100.9億美元,原油93.75億,天然氣占余。但之后貿易額每年跌50%,到2016年剩不到10億,此后原油徘徊8-11億,天然氣略增,但遠不及頂峰。
同期,與歐美合作頻繁。2020年,產量8570萬噸,出口6850萬噸,84.7%去歐洲,只有7.3%到中國。歐盟用哈油取代俄羅斯油。2022年,總出口6520萬噸,意大利1820萬噸,荷蘭610萬噸,歐洲貿易火熱。2013年以來,對華年售500萬噸,占比不足一成。
有人覺得哈薩克斯坦故意疏遠中國,但其實不然。這是內政外交和國際環境共同作用。哈薩克斯坦弱勢,獨立后奉行平衡外交,不只親中國,還討好歐美,俄羅斯更不能怠慢,甚至利比亞都有份。國內危機時,政府應對歐美影響。
油氣管道體現平衡,里海管道財團中,哈持股20.75%,俄羅斯31%,美國雪佛龍15%,美孚7.5%,其他歐美參與。在這種政策下,限量對華出口,通過俄羅斯多賣歐美,更能周全各方。
內部回收主權,初期外資掌控油田,2002年后收購,但外資有政府撐腰,不愿讓步。哈在石油法和資源利用法中規定外資優先買權。2010年解除28合同,回收有效,但歐美優先權增多,年產七八千萬噸,歐美拿大頭,中國自然少。
競爭優勢也降。2008危機油價近150美元,中國青睞哈油。危機后價落,中國轉海灣國家。即使哈提供足夠,中國也不會一味增加。阿拉山口邊境地形難,油田西部距中國千公里,運輸不易。
2023年,向德國出口9萬噸,通過友誼管道,新項目增加規模。2024年,出口歐洲仍80%,通過CPC到黑海,再轉地中海。中國進口增,但比例低。管道依賴俄羅斯,外交平衡避單一市場。2025年,歐盟繼續取代俄羅斯,哈調整策略,管道升級多樣化。
平衡外交下,不愿過度依賴一方。俄羅斯影響力強,歐美投資關鍵,中國便利但需權衡。回收時,外資優先擠壓中國份額。油價波動,中國多元化,海灣活躍。地緣上,西部油田遠,邊境山脈阻隔。盡管合作基礎在,但貿易現狀是復雜博弈結果。到2025年,哈計劃產96.2百萬噸,出口70.5百萬噸,歐洲主導,但亞洲份額升,中國成主要伙伴,非商品出口增。
其實呢,這格局不是敵視,而是現實考量。哈薩克斯坦想多賣中國,但基礎設施和外交掣肘。歐盟第三大油源,去年供歐排第三,顯示歐洲依賴。但轉向亞洲跡象顯,CPC Blend去亞洲,歐洲需求降。中國重塑中亞能源,管道從土庫曼經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到中國,2025年復工。
哈長期策略瞄中國印度,燃料出口增。20億推三倍出口到2040,燃料去中國印度中亞。油出口避俄,探中廊和中國管道。核電選中國公司,地緣信號。保障出口基礎設施,擴中國土耳其市場。
中哈深化的路徑
中哈能源合作沒停步,貿易量降是表象,深層投資在推進。1997年,中國收購阿克糾賓公司60.3%股權,涉扎納茹爾和肯基亞克油田。2003年增至85.6%。2005年,中石油買PK公司,哈最大一體化石油公司。2006年,中信獲卡拉贊巴斯油田權。中國投資增,未被回收。
外交側重中亞和中國,上合和一帶一路擴合作,不限原油開采,亞投行絲路基金奠基。2003年中哈管道公司成立,各持50%,2009年全線2798公里貫通,年輸油2000萬噸。三條天然氣線建成,破里海財團壟斷。
卡沙甘油田,世界第二大,意大利發現后,歐美23家聯合開發,但難度大,2012年廢棄。中國公司2013年出50億獲8.33%股權,主導,打多口井。2016年投產,2020年累計5000萬噸,2021年1510萬噸。新管道上議程。
2025年,中國成主要伙伴,石油出口亞洲增,基礎設施升級支持對華供應。里海瀝青廠升級,中信建,原油處理從100萬噸到150萬噸,瀝青從50到75萬噸。投產儀式5月5日,緩解哈基建需求。
中哈聯合主辦提高采收率研討會,分享成果。哈英科技大學等,能源科技貢獻。石油報載,阿克糾賓第三廠運轉,伴生氣處理后分路,一路加壓,一路脫硫脫水。
哈薩克斯坦石油格局雖歐洲主導,但中哈合作潛力大。地理近,需求旺,投資深,未來可期。平衡外交下,對華傾斜顯,基礎設施跟上,貿易會均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