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環(huán)球時報綜合報道】俄羅斯帝國上流社會偏愛哪種香水?圖坦卡蒙寶藏有什么危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斯捷潘·奧勃隆斯基最喜歡哪種湯?在餐廳舉辦文學講座,成為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種新時尚。“餐廳里的文學講座”是種文化現(xiàn)象,還是受商業(yè)利益驅(qū)動的消費活動?
別柳金1813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畫中,普希金拜訪特里戈爾斯科耶的奧西波夫—沃爾夫家族。
提升教育工作者專業(yè)素養(yǎng)
莫斯科啟動一個獨特項目“經(jīng)典:之后·身邊”。這是一系列沙龍晚宴形式的文學講座,旨在復興傳統(tǒng)的思想交流方式。在高雅餐廳的氛圍中,伴隨著古典音樂,參與者討論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入分析文學名作及其在當代文化中的影響。項目發(fā)起人是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文化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穆爾扎克和制片人西謝莫夫。他們認為,這類講座不僅有助于孩子們的文學啟蒙,還能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參與者不僅能聆聽講座,還能通過戲劇圖片、電影片段、主題美食菜單,感受經(jīng)典文學的時代魅力。講座的氛圍會逐漸讓聽眾全身心投入,許多人身穿符合講座主題的服裝,活動結束后還會熱烈討論感受、分享心得。
莫斯科一家知名餐廳的大廳里,古典音樂悠揚回蕩,客人們不僅品嘗精致菜肴,還能品味文學魅力。燭光晚餐讓人仿佛置身于舊日沙龍聚會。一場關于托爾斯泰筆下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命運的熱烈討論剛剛開始。每場講座都搭配專屬音樂,例如討論普希金時,會播放瓦赫坦戈夫劇院的戲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主題音樂,或者斯維里多夫為普希金中篇小說《暴風雪》創(chuàng)作的華爾茲。記者參加了“經(jīng)典:之后·身邊”項目的一場講座,主題是圍繞《安娜·卡列尼娜》設置的,為何這部小說多年來在各國始終廣受歡迎?又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影視改編版本?
深入品味古典文學內(nèi)涵
“經(jīng)典:之后·身邊”項目靈感來自鮑里斯·杜賓的同名社會學隨筆集《經(jīng)典:之后·身邊》,該書探討的是古典文學對現(xiàn)代社會有何重要意義。制片人西謝莫夫和語言學家穆爾扎克認為,現(xiàn)在有多種機制維護經(jīng)典文學在當代文化中的權威,比如文學評論、教育、出版和評獎。但如何塑造大眾意識、進一步傳播文學經(jīng)典?或許這樣的聚會就是答案。因此,餐廳講座不僅討論公認的文學巨著,還搭配以俄羅斯名家作品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戲劇、電影和解題游戲,讓聽眾對活動逐漸產(chǎn)生特別的情感共鳴。
穆爾扎克說:“舉個例子,起初人們穿著日常服裝來聽講座,后來受到講座氣氛的感染,開始穿與主題相符的衣服。”講座持續(xù)一小時,但回答問題的時間遠超于此,因為人們渴望真誠的交流,樂于分享自己的感悟。穆爾扎克說:“俄羅斯幾乎沒有對話教育體系,人們習慣復述偉大評論家的話,學校沒有教我們從原文出發(fā)、進行獨立思考。”
“餐廳講座”的傳播效果非常好。起初參加文學晚宴的多為教師、編輯和記者,現(xiàn)在聽眾會帶上孩子、配偶、親戚和朋友。這意味著講座結束后,他們會在家里討論文學經(jīng)典,甚至有人已重讀普希金、托爾斯泰的作品。最近一次講座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被古典文學在當代文化中的映射所吸引,比如電影《先知》或喬·賴特執(zhí)導的《安娜·卡列尼娜》。穆爾扎克說:“我們的時代,人們鮮有機會深入品味古典文學的內(nèi)涵。說實話,在學校真正讀過《葉甫蓋尼·奧涅金》或《安娜·卡列尼娜》的人不多,大家只是為應付考試而刷題。”
聽眾的表現(xiàn)也印證了這一點:多數(shù)人只略微記得一些情節(jié)和主人公的名字,很少有人能回憶起《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全文內(nèi)容、每一章節(jié)的題目,或者《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局,而托爾斯泰的核心思想恰恰隱藏在其結尾處。講座結束后人們開始用餐。與普通餐廳不同,端上桌的可能是“普希金式”“托爾斯泰式”菜品。
讓觀眾成為“劇中人”
“周三與經(jīng)典作家共進晚宴”項目負責人扎維亞洛娃認為,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傾向于將多種娛樂方式組合在一起,比如同時享受游艇、戲劇和美食。莫斯科河上的游艇8年來用這種晚間休閑方式吸引客人,游艇上出演的劇目包括契訶夫、王爾德、哥爾多尼、拉比什的作品。專業(yè)人士說:“繼莫斯科之后,圣彼得堡也開始在游艇上表演戲劇。有些酒吧舉辦文學講座。我覺得這很棒。我相信,我們能通過這樣的形式吸引年輕人關注古典文學。這種新穎形式允許我們進行更多嘗試,沒有舞臺時,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有戲劇表演的游艇能成為約會或求婚的浪漫場所,觀劇的情侶往往會很開心。常有人請我們幫忙策劃求婚,甚至舉辦婚禮。”
許多人帶孩子參加活動。孩子們特別喜歡這種與演員近距離接觸的形式。他們更享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喜歡那種讓觀眾成為“劇中人”的舞臺空間設計。這類活動會邀請觀眾參與演出,演員可能會征求他們的建議。親身參與讓許多人興致盎然,因此這類活動總是座無虛席。
本文刊載自《環(huán)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nèi)容由《俄羅斯報》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