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陳思佳
5月24日上午,應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和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強乘包機離開北京,對印尼進行正式訪問,赴馬來西亞出席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
據印尼安塔拉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24日晚間,普拉博沃出席在雅加達舉行的中國-印尼工商界晚宴并發表講話。普拉博沃稱贊中國堅定不移地支持發展中國家,始終致力于反對壓迫、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他希望繼續與中國加強在各個戰略領域的關系。
普拉博沃在講話中表示:“我想向中國表達我的敬意,中國始終捍衛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反對壓迫、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反對種族隔離。”他指出,中國始終如一地支持被壓迫國家的斗爭,這是一種全球團結的形式,應當得到重視,成為未來建立公正伙伴關系的基礎。
普拉博沃還稱贊中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看到中國的領導力,特別是在幫助巴勒斯坦人民方面,這令我們所有人感到自豪。我代表個人以及印尼人民,衷心向中國在支持世界各地受壓迫人民方面所展現的領導力致敬。”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 視頻截圖
對于中國與印尼的關系,普拉博沃在講話中表示:“我以印尼總統身份正式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中國,因為我認為印尼與中國的關系是極具戰略意義、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前景的雙邊關系。”
中國是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1478億美元,同比增長6.1%。普拉博沃指出,雅萬高鐵、鎳產業投資等重大項目加強了印尼的國民經濟基礎,“這種貿易、投資和技術關系證明,我們共同致力于為兩國建設一個更強大、更繁榮、更環保的未來。”
普拉博沃說,印尼與中國的互動不應局限于經濟方面,還應當包含更深厚的友誼和跨領域合作,希望繼續與中國加強在各個戰略領域的關系。他認為,中國和印尼可以向世界展示如何實現共同利益和繁榮,而不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
安塔拉通訊社報道稱,普拉博沃25日重申,印尼準備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以創造一個“所有人都安全的和平地區”。他指出,雙方達成的合作不僅有利于印尼和中國,也有利于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
普拉博沃曾擔任印尼國防部長,2024年當選印尼總統。2022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時任印尼防長的普拉博沃也曾稱贊中國是反帝運動的先鋒,他當時指出,中國是個偉大的文明,影響遍及整個東南亞,“我們敦促各國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偉大文明國家的正當崛起。”
5月2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李強總理東南亞之行相關安排。毛寧表示,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鄰邦、命運與共的親密伙伴。今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兩國關系持續穩步發展,務實合作成果豐碩,傳統友好深入人心。
毛寧介紹,中方期待通過此訪,同印尼弘揚傳統友誼,深化團結協作,持續夯實政治、經濟、人文、海上、安全“五大支柱”合作格局,攜手走好各自現代化道路,不斷豐富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應邀對印度尼西亞進行訪問
近期,面向東南亞的“外交熱度”直線上升。
眼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應邀對印度尼西亞進行訪問。訪問結束后,李強還將于5月26日至28日應邀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
與中國總理幾乎同期訪問東南亞的還有法國總統馬克龍。他定于25日開啟越南、印尼和新加坡三國之旅。
李強總理此訪有何看點與亮點?馬克龍又是抱著什么雄心和目標來到東南亞?東南亞何以成為各方外交“錨點”?
加強合作應對挑戰
據中國外交部消息,25日,李強同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舉行會談,就深化中印尼高水平全方位戰略合作深入交流。
會談后,雙方共同見證簽署經濟發展政策、產供鏈、金融等領域合作文件。
24日抵達當天,李強還與普拉博沃共同參觀萬隆會議70周年紀念展和中印尼經貿合作成果展,并共同出席中國-印尼工商界晚宴并致辭。
近年來,中國與印尼高層交流頻密。去年3月、11月,普拉博沃分別在當選總統、宣誓就職后訪華,兩國領導人兩度會晤,展現兩國關系的高水平和戰略性。
今年4月,中國印尼外長防長“2+2”對話機制首次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就在李強出訪印尼之前,王毅外長還會見了來訪的印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盧胡特。
外界認為,李強此行是在多重背景下展開的訪問。
首先,今年是中國印尼建交75周年。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周方銀認為,借建交75周年的契機,此訪旨在鞏固并落實兩國元首去年達成的重要共識——構建具有地區和全球影響力的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為雙邊關系發展注入新動力。
“印尼對與中國在產業鏈、高技術、減貧、治理模式等方面推進交流與合作很感興趣。”周方銀說。
其次,全球正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沖擊及其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國與包括印尼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都有加強合作以應對外部風險的意愿與需求。
近日,中國與東盟完成自貿區3.0版談判,體現了東盟希望通過與中國加強合作來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強烈意愿。
再以印尼為例,希望與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資源(如鎳礦、煤炭)和技術(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深化合作,以抵御特朗普的關稅壓力和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
再次,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時值百年變局,造訪萬隆精神誕生地,對弘揚與傳承萬隆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李強在中國-印尼工商界晚宴上所言,中國和印尼作為發展中大國和全球南方重要力量,應當進一步弘揚萬隆精神,加強團結協作,推動各方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此外,“從4月初舉行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到之后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再到如今李強總理前往印尼、馬來西亞,也說明中國對周邊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周方銀說。
三方峰會創新模式
李強此行另一個重頭戲是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首次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
舉辦三方峰會來自今年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的倡議,并獲得中國的贊賞和支持,被寫入上月習主席訪問馬來西亞時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
外界認為,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通過模式創新,為跨區域合作提供重要平臺,特別是在能源、貿易、投資、供應鏈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創造合作機遇。
“中國與東盟合作已較穩定、深入,再加一個其他組織,形成‘中國東盟+’,將是一個很好的模式,能增加合作的多邊化色彩。”周方銀說,三方合作有利于促進跨區域貿易便利化、加強政策協調,進而推動全球南南合作。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三方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達到23.7萬億美元,占同年世界GDP總量的22.3%。三方人口總和約21.5億,構成一個龐大市場。
有分析指出,東盟十國、海合會六國再加中國構成一個“增長極”和“金三角”,將為全球經濟提供動力。
談及三方峰會何以促成,周方銀認為共同需求和優勢互補是兩大要素。
第一,三方有共同需求。當前,身處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特別是面臨特朗普政策沖擊,三方都有鮮明的合作意愿,希望以務實態度尋找合作點,以便增強確定性和穩定性。同時,三方相信通過合作有助于增強各自在國際事務中的回旋余地。
以海合會為例,需要實現經濟多元化,擺脫對油氣資源的依賴,以及應對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渴望尋找美國之外的合作替代選項或機制。
第二,三方能優勢互補。東盟具有機制優勢,即開放、包容、靈活,以經濟合作等功能性合作為主,合作程度高、凝聚力強;海合會擁有資金和能源優勢;中國優勢較全面,包括經濟體量大、制造業成熟,以及資金、技術優勢。三方優勢互補為開展合作提供可行性。
議題方面,周方銀預計,首次峰會或將聚焦如何應對美國關稅沖擊,包括加強產業鏈及貿易合作,比如考慮給予海合會成員國關稅優惠、加強三方內部貿易紐帶等。此外,能源安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將是關注點。
法國要開“第三條路”?
引人注目的是,此時此刻,東南亞還吸引了域外大國法國的興趣。
法國總統馬克龍定于25日抵達越南,開啟為期一周的東南亞之旅。他將依次訪問越南、印尼和新加坡。這將是法國總統多年來首次對三國展開國事訪問。
馬克龍此行還將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簡稱“香會”)并發表演講,成為首位在這個亞洲頂級安全論壇上發表演講的歐洲大國領導人。
法方期待通過此訪向東南亞國家展示一個責任明確、支持多邊、穩定可靠的伙伴形象。
訪問期間,馬克龍將探討經貿、能源轉型、防務、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合作。比如訪越期間,法方希望在高鐵、核能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愛麗舍宮透露,數十項協議正在準備中,預計在訪問期間簽署。
此外,馬克龍還將闡述并捍衛法國在俄烏、巴以沖突中的立場,以破除外界對歐洲在兩場沖突中采取“雙重標準”的偏見。
周方銀分析,馬克龍高調訪問東南亞有三重訴求。
戰略上,推進所謂“印太戰略”,在中美博弈重要場域東南亞“刷存在感”,以期發揮法國和歐洲的影響力,提供中美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經貿上,在特朗普關稅壓力下,拓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空間,實現供應來源和出口多元化,尤其看重東盟經濟發展勢頭、市場潛力以及在區域供應鏈格局中的關鍵地位。
防務上,力圖挽救“陣風”戰機訂單。針對印尼暫停采購“陣風”,馬克龍希望通過談判,說服印尼恢復訂單。但是,鑒于“陣風”在印巴實戰中的表現以及性價比劣勢,挽回的可能性較小。
在周方銀看來,馬克龍要為東南亞國家提供第三種選擇恐怕有心無力。
首先,東南亞國家的想法與馬克龍并不合拍。其堅持獨立自主、不選邊站隊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選擇法國或者歐洲。同時,東盟渴望和平發展,無意卷入大國競爭。
其次,法國地理位置遙遠,在東南亞經濟影響力有限。而且,歐洲難以擺脫對美依賴,加上內部分歧嚴重,很難實現真正的“戰略自主”。歐盟與東盟已合作多年,但事實證明,成效有限。
“法國的‘第三條道路’更多是一種概念或政治口號,不會產生實質性成果,在某種意義上反而加重東南亞地區的大國博弈風險。”
周方銀補充道,當美國給世界經濟和貿易帶來更多不確定時,憑借較好的增長態勢、發展潛力以及機制的開放包容,東南亞的戰略重要性愈發凸顯,國際影響力日益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