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賴家琪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改革法案于當地時間7月1日以一票的微弱優勢在參議院驚險通過,其中包含1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香港《南華早報》3日發文稱,隨著中國海軍艦隊迅速擴張、商船建造能力持續領先,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將這筆國防預算中的大部分撥給美國海軍用于造艦。
然而,日本橫須賀亞太研究委員會執行主任、美國海軍退役軍官約翰·布拉德福德(John Bradford)指出,無論投資多大,造船和擴大產能都需要時間,現在美國投資造船業想實現艦隊擴張、阻撓中國大陸武統,“已經太晚了”。
對于美國屢屢炒作“中國威脅”,并借此增加國防開支以提高所謂的“在印太地區的威懾力”,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此前多次回應稱,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如何解決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外人置喙。大國相處之道不應是零和博弈,和平共處是中美兩國應共同守住的底線。中國的發展對任何國家都不構成威脅,也從來不像有的國家那樣搞威懾、脅迫那一套。我們奉勸美方不要用霸權邏輯鏡像中國,停止用錯誤理念歪曲中方正當行動。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一直誓言要“重振美國造船業,包括商業造船和軍用造船”。他3月4日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稱,“我們過去造很多船,現在幾乎不造了,但我們很快會改變這一切”。隨后4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尋求重建美國海事工業基礎,以抗衡中國的全球造船主導地位。
作為該戰略的一部分,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從其推動通過的一項總額高達1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中,撥出約300億美元用于建造軍艦。
該法案5月就已在美國眾議院得到批準,但7月1日參議院對其進行了削減,將原本眾議院尋求的337億美元海軍造船資金砍到約280億美元。盡管如此,這筆資金仍是該法案下所有國防預算中最大的一筆撥款。此外,法案還劃出35億美元用于美軍艦的現代化改造。
盡管這一預算計劃看上去雄心勃勃,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人員許瑞麟(Collin Koh)表示,幾十年來,美國造船廠一直在“慢慢枯竭”和“僵化”,美國國內政治對本應該優先發展的海軍建設事業“胡作非為”。
“所以老實說,如果你問我這個預算,我不認為它是靈丹妙藥,我不認為這將成為一個解決長期存在于美國海軍決策圈中問題的關鍵方案。”許瑞麟說,美國造艦能力的落后,是數十年體制和戰略誤判的結果,中國有能力調動技術要素并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大規模組裝船只,而美國造船廠還沒有準備好與這種產量規模相匹敵。
靠泊在船廠碼頭的中國海軍航母福建艦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2024年美國僅建造了5艘、總噸位7.6萬噸大型遠洋商船,而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一家去年就交付了250多艘船舶,總噸位高達1400萬噸。按噸位計,這已超過了美國造船業二戰以來所有的產量。
《南華早報》指出,在全球商業造船領域,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5%飆升至2024年的53%以上,韓國和日本在該行業排名中分列第二、第三,但他們加起來的同期總份額已從74%掉至42%。
中國強大的造船廠產能也迅速提升了其海軍艦隊。五角大樓去年底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海軍已擁有超過370艘艦艇,包括140多艘主力水面戰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相比之下,截至去年年底,美國海軍現役艦艇數量不到300艘,且這一差距預計在未來幾年還將擴大。
報道稱,考慮到美國造船廠有限的產能和持續的勞動力挑戰,分析人士認為,單靠國防預算的增加不足以讓美國迅速縮小與中國海軍的差距,也不足以在臺灣海峽附近提高對中國的所謂“威懾力”。
面對實際能力不足,美國也在尋求與日韓等盟友合作造艦。韓華海洋去年底收購了美國費城船廠,今年3月還完成了首筆美軍補給艦大修訂單。美國海軍部長約翰·費蘭5月到訪日本、韓國時,就表達出希望與這兩個盟國在造船業擴大合作的愿望。
但此舉在美國國內可能會遭遇阻力。許瑞麟表示,問題在于這些國家能否真的獲得合同,因為美軍內部可能會擔心,向日本或韓國造船商轉讓專有技術和其他技術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他們的競爭力,“這種合作如何實際推進,也可能存在明確的技術和工業擔憂”。
“從理論上講,美國、連同韓國和日本可以形成一個優越的造船聯盟,”澳門軍事觀察員黃東(Antony Wong Dong)分析稱,但他們從未幫助美國生產航母、潛艇等主要戰斗艦艇,因此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增加人力和設備以適應美軍標準。
黃東認為,如果一切順利,初步過程至少需要三到五年,但“美國擔心在2027年前后與中國發生沖突,(這些國家的生產準備)可能無法及時到位”。
另一個不確定在于,黃東補充道,現代戰爭正快速向無人化、多域作戰演進,就算美國提高了其傳統海軍系統的生產力,但他們能否在短期內實現從傳統艦艇向無人系統生產的轉型是一大問題。
延伸閱讀
金燦榮: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論就是假統一
6月26日,馬英九在敦煌研究院舉辦的兩岸弘揚中華文化活動致詞時,脫稿喊出兩岸應 “和平民主統一”,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兩岸熱議。
馬英九26日在莫高窟旁的敦煌研究院發表講話時,突然脫稿拋出政治論述。(圖源:互聯網)
馬英九的脫稿講話反映其內心想法,但他為兩岸統一設置了很多條件。其一,他主張統一必須采取和平方式,完全排除武力手段。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實現統一的途徑有很多,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決不排除武力統一的可能性。其二,他強調要尊重臺灣省內民眾的意愿。但是祖國統一關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臺灣同胞固然是中國人,我們愿意傾聽他們的意見,但大陸及港澳民眾的聲音同樣不容忽視。兩岸統一的進程,應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而不是由臺灣島內部分群體左右 。由此可見,馬英九提出的 “和平民主統一” 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距。
6月26日,臺灣青年等在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上。(圖源:新華社)
馬英九當然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必然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正如恩格斯講的:“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會因某些人的意志而改變。
坦率地說,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八年期間,有點耽誤了祖國統一進程。他推行的 “不統、不獨、不武” 政策,受了美國方面影響。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臺灣地區的兩岸政策走向,而馬英九曾在美國接受教育,內心存在親美傾向,其兩岸政策的制定更多遵循美國意圖。如今他已卸任,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美國的直接控制,此次言論相較于以往立場有點進步,至少明確提及了“統一”。但他為統一附加了很多條件,這與中央和大陸民眾追求的統一目標仍存在顯著差異。
馬英九一行26日參觀莫高窟。(圖源:大公報)
馬英九聲稱此次發言是即興發揮,筆者認為實際上并非如此,而是有備而來。當前,兩岸關系形勢嚴峻:賴清德提出“17條”,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人為設置諸多兩岸交流障礙,民進黨當局實際上已阻斷兩岸和平對話的法律途徑;民進黨在島內大搞“綠色恐怖”,通過不合理的罷免手段企圖奪取“立法權”—— 在2024年島內選舉中,民進黨雖獲得“行政權”,但未能掌控“立法權”,“執政”受限,如今的行徑使得島內“綠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給兩岸關系帶來新的挑戰。島內各界都清楚大陸綜合實力已占據壓倒性優勢,特別是“5?7”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武器教訓印度,這一事件也給島內帶來強烈震撼。馬英九正是看到了局勢的危險性,才進行此次“脫稿演講”,在接受統一不可避免現實的同時,試圖通過設置條件維持現狀。
由于馬英九的講話出人意料,且與大陸一貫立場存在分歧,國臺辦主任宋濤隨即作出回應。宋濤主任強調,祖國統一應由全體中國人共同決定。
6月26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活動上講話。(圖源:新華社)
作為專門負責兩岸事務的官員,宋濤的發言完全可以代表大陸方面的立場。對比馬英九與宋濤主任的講話,二者立場差異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兩岸統一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大陸手中,臺灣方面更應重視大陸的態度與主張。
當地時間6月23日,在本年度北約峰會即將于荷蘭海牙舉行之前,北約秘書長呂特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期間,他再度炒作渲染臺海議題,宣稱解放軍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加劇了臺海沖突的威脅,并可能將俄羅斯乃至歐洲軍隊卷入沖突。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24日報道,當被問及“如果中國大陸試圖武統”,而北約是否會追隨美國并向其提供援助時,呂特聲稱,北約在“印太地區”的伙伴“非常非常清楚”解放軍目前正進行的“大規模”軍事集結——中方數家國防企業躋身世界頂級軍火制造商之列,擴張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相關國防工業生產能力不僅可能對“印太地區”,也可能對歐洲安全產生“巨大影響”。
“當然,我們都非常擔心臺海局勢。”呂特還炒作宣稱,一旦中國大陸對臺灣采取任何行動,可能會拉攏俄羅斯,讓歐洲忙個不停。“這就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天真,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加強防御如此重要。”
當地時間6月23日,荷蘭海牙,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北約峰會召開前一天舉行記者會
相比于此前幾年的“關系熱絡”,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領導人已經宣布將不會參加今年的北約峰會,但呂特如今依舊找補稱,北約與四個“印太伙伴”——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些國家也加強了各自的國防工業基礎。
“北約與‘印太地區’的這種關系至關重要,”他補充稱:“歐洲-大西洋地區和‘印太地區’緊密相連。”
呂特聲稱,除了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外,北約還必須應對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的軍事擴張,俄烏沖突已不再只是一場地區沖突,而是“關乎全世界”的問題。
他認為,今年北約峰會召開之際,正值歐洲安全面臨“重大且日益嚴峻”的挑戰,這一時刻具有“真正歷史性”。據報道,北約各成員國將把國防開支基準從原先占GDP的2%提高到5%。
呂特解釋稱,這項投資計劃包括將防空能力提高五倍,增加數千輛坦克和裝甲車,以及數百萬發新彈藥,這反映出俄烏沖突爆發三年多所造成的消耗。
對于俄烏沖突,呂特將其稱之為是北約“最重大、最直接的威脅”,他仍不斷炒作俄羅斯正得到朝鮮、中國、伊朗和白俄羅斯的支持,并重申北約將繼續支持基輔抵御莫斯科的軍事威脅。
呂特透露,加拿大和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已將對烏克蘭的援助從200億歐元加碼到350億歐元。但他也坦言,北約必須“付出更多”來保衛盟友領土,并敦促其四個“印太伙伴”等所謂“新參與者”幫助北約保持技術優勢。
《南華早報》稱,呂特發表這番言論的同時,也正值中東地區沖突升級以及“印太地區”(尤其是臺海周邊)緊張局勢升溫之際。
據東部戰區海軍微信公眾號“東海艦隊發布”6月20日消息,東部戰區海軍新聞發言人就英“斯佩”號近岸巡邏艦過航臺灣海峽發表談話。
東部戰區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潤科大校表示,6月18日,英國“斯佩”號近岸巡邏艦過航臺灣海峽并公開炒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兵力全程跟監警戒,有效應對處置。英方有關言論曲解法理、混淆視聽,其行為蓄意滋擾攪局,破壞臺海和平穩定。戰區部隊時刻保持高度戒備,堅決反制一切威脅挑釁。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曾就北約峰會回應指出,北約將手伸向亞太,與中國周邊國家和美國盟友強化軍事安全聯系,配合美國實施“印太戰略”,所作所為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已經引起地區國家的質疑和反對。
中方敦促北約摒棄冷戰思維、陣營對抗、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糾正錯誤的對華認知,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抹黑中國形象、干擾中歐關系,不要在搞亂歐洲之后,又來搞亂亞太。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自身發展和對外合作為世界和平穩定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