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圖蟲創意
近五年,成都常住人口從1658.1萬一路狂飆到2147.4萬,5年凈增近490萬人,增幅高達30%,推動城鎮化率由74.41%攀升至8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8個百分點[1][2]。
至少自2000年以來,成都市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規模均已持續連續上漲超20年。早在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就已跨過2000萬大關,成為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后,中國第4座2000萬級的超級城市,步入全國人口城市的“第一梯隊”[3][4]。
在4座常住人口超2000萬人的超大城市中,成都近5年常住人口增幅最大[5] / 圖蟲創意
成都的人從哪兒來?這座城市的人氣,啷個辣么旺?
西部“共享”省會,來了就不想離開
每10年逢“0”開展的全國人口普查[6],能精準反映一個地域內人口的真實分布。查看2020年11月1日零時發布的成都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你可以發現成都“人氣收割” 的秘密。
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規模為2093.4萬人,其中,外來人口638.9萬人,占比31%[7]。
外地來成都的人有兩種:四川省內和省外,其中省內占77%[7]。而且就省內來說,成都的人口規模遠超其他城市,比如排第二的南充才560多萬,不及成都的1/3[8],這很能說明成都作為省會在省內人心中的“分量”。
伴隨人口快速增長,2010年至2020年,成都都市圈建成區面積增長1倍[9] / 圖蟲創意
省外流入人口,重慶人(32萬)和河南人(12萬)最多[7]。重慶人愛來成都,大概是因為川渝一體化加上離得近,來著方便;而河南則是典型的“人口輸出大省”。所以從概率上講,除了重慶人,你在成都街頭最容易遇到的外省人,其實是河南人。
除了重慶和河南,湖北、貴州、甘肅、陜西、河北、云南、湖南7個省份流入成都人口達到5萬+。除了河北在東部,其他6省均在四川周邊的中西部地區。值得關注的是,湖南、湖北2個中部地區人口凈流入的省份,合計向成都輸送了13萬+的外來人口[7][10],這足以說明成都作為中西部地區超級節點的強大吸力。
此外,雖然西藏2.78萬的人口流入遠低于河南(12.37萬),但對比雙方2020年的戶籍人口規模(西藏339.2萬vs河南11526萬)便知,西藏人口流入成都的比例相當高。而早在2012年,成都就已成為藏族人在西藏及涉藏州縣以外最大的聚集城市[11],難怪大家都說它是西藏的第二省會。
武侯祠區域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藏族聚居區[11] / 圖蟲創意
甚至東部幾個經濟強省,比如浙江、山東、廣東、江蘇、福建,同樣向成都輸送了4萬+的人口[7],可見偏安西南一隅的成都,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往來聯系比你我想象的要緊密。
這么多人因何而來?
數據表明,Ta們來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就業(55%)和學習培訓(13%)[7]。正如成都那句經典的Slogan——“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那樣,來成都求學的人又會進一步轉化為在這里工作就業的人。
《城市的勝利》一書中作者提到:“決定一個城市能夠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資本......在美國,通常以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來判定當地的技能水平。文中作者引用某地區1980—2000年間研究,發現該地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口所占比例每提高10%,城市的人均產值就相應地提高22%。而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人們紛紛涌向技能水平更高的地區”[12]。
而得益于豐富的高校資源,2019年到2024年,成都在校大學生數量從97.2萬人增至130.7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位居全國第4。根據2022年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數據,59.7%的成都應屆畢業生選擇留蓉就業或創業,其中,僅8.2%的畢業生選擇前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13]。
2017年到2020年,成都吸引51萬余名青年人才落戶成都[14] / 圖蟲創意
那么,留在成都工作有什么好處?
機會是有的,躺不平倒也是真的
青年才俊們“用腳投票”的結果,是如果你在成都的中心城區轉一圈,每遇到的4人中,就有1個人是大專及以上學歷(七普數據)[7]。
遍地是人才,學歷不值錢,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在成都工作的人會頻繁感慨:成都=卷都。崗位競爭因此變得激烈,古早那套所謂“天府之國”、“躺平”、“退一步安居樂業”等言論,對于當下在成都工作的青年人已完全不適用了。
成都上班族的通勤線1號線最為忙碌 / 圖蟲創意
但別失望,我們可以一起先熟悉一個概念,然后再看一組數據。
衡量一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時,常常會用到“求人倍率”(崗位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的比值),該值大于1,說明勞動力供不應求;小于1,則說明勞動力供過于求[15]。那么,成都表現如何?
2021年1季度,成都市各級公共人力資源市場提供各類崗位5.94萬個,求職登記2.49萬人,求人倍率2.39,而到了2025年1季度,上述數據分別為101.65萬個、71.17萬人和1.43[16][17]。1.43的求人倍率和4年前的2.39放在一起比較,工作確實不再像過去那么好找了——不過,1.43的求人倍率,依然能說明成都勞動力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相較之下,同期廣州的求人倍率為1.14[18]。
而且,伴隨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成都勞動力市場所提供的工作崗位顯著增加(2025年1季度較2021年1季度,增長95.7萬個)。這源于人和企業之間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大量的潛在雇員能夠吸引雇主,同時大量的潛在雇主又能吸引雇員[12],可以說,人口是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要素[19]。
為了實現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必須吸引來各行各業的精英[12] / 圖蟲創意
多數學者認為,當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趨向合理狀態時,人口集聚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城市人口集聚程度超過一定限度后則會抑制城市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倒U型”[20]。
那么,成都當前的人口集聚“過度”了沒?
2020年,西南大學研究人員基于2009-2017年長三角4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考察人口集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認為,除上海市以外的39個地級市目前均未越過“拐點”[20]。2017年,達到“拐點”的上海市人口密度為3814人/平方公里,而2024年的成都,人口密度(1498人/平方公里)也仍不足7年前上海人口密度的40%。
甚至在不少學者看來,中國城市的集聚程度較發達國家并不算高,中國城市中人口的集聚滯后于經濟的集聚(上海人口密度約為紐約的1/2)[21]。而且近幾年雖增長放緩,但上海的人口密度仍增加到了3912人/平方公里。況且當前人口密度排第一(9006人/平方公里)的深圳還在高聲呼喚“來了就是深圳人”。
人才的涌入,帶動成都2020年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率較2016年降低0.68個百分點[13] / 圖蟲創意
所以目前看來,還好,更多地異鄉人依然可以在成都漂一漂。類似“北漂”、“滬漂”,在成都工作的外鄉人被稱為“蓉漂”,Ta們的工作地點往往是出了成都南門的“新成都”——天府N街、軟件園、金融城等,這些地方跟上海的張江科學城、深圳的光明科學城一樣好,放眼全是嶄新亮堂的玻璃幕墻寫字樓,甚至得益于后發建設優勢,建筑內部的空間可能更出彩、工位也更寬敞。
而“蓉漂”去上班,前面提到的新成都地區分布著本土明星企業比如新希望、鴻富錦;也有很多高新娛樂產業比如王者榮耀、影視城;還有一些科技企業的分支,比如華為、騰訊、阿里。當然咯,必定還有入職就要每天打800個電話被用戶痛罵,老板長著1000個心眼子并隨時準備提桶跑路的騙子公司存在。
有不少人吐槽王者榮耀的成功讓很多人產生了幻覺,實際上所謂的“手游第四城”不過是充當一線大城市的代工廠,又或者拿工資來說,一線城市互聯網公司工資的下線,就是成都互聯網公司工資的天花板。
但上述糟心的情況并非成都獨有,往往是中西部省會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說到底還是中國東西部產業發展不均衡的階段性結果。
那為什么這么多人愿意留在成都呢?
巴適得板的西南聚寶盆
可能就生活而言,成都這個網紅城市真的不賴。
比如,你可能知道成都的一些標簽:連續11年新一線城市榜首,連續16年最具幸福感城市,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對了,你也了解,成都文旅局的名譽局長是位叫“花花”的大熊貓)。
如果你覺得標簽不太能帶來實感,我們可以不妨細看下成都這片土地。
我們將視野拉高會發現,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龍泉山、龍門山間發育出的成都平原上,岷江和沱江水系交織形成了密集的河網,區內東西高差最大值約5000米,形成了 “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 的獨特地貌格局,讓4459種植物、730種野生動物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上各其所,比如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22][23]。
今天的成都市就坐落在四川盆地內的成都平原上。也正因為是盆地,你可以在現代化的成都里眺望遠方的雪山,夸張點說,能看到雪山的現代化大都市不多,東京算另一個。
川西雪山下的成都城市天際線 / 圖蟲創意
當然,待在盆地里也不是各方面都好。比如,很多人吐槽成都的霧氣總是聚成一團賴著散不去。不過,春夏季的成都是沒有霧氣的。春天的成都,綠竹蒼翠生機盎然,城外就是油菜花田,嬢嬢們會集體出動,她們拈著多彩的絲巾在花田中擺出各種Pose,夏天到了休息日,人們會去郊外,把腳泡在清涼的小溪里打麻將,旁邊浸著稍后要吃的沙瓤西瓜。
成都這個城市氛圍很活潑,大概源于其自古就是移民城市,包容性很強。而當地男士們的性格普遍比較溫和。據說身處盆地的他們最怕爬的山,是老婆口中的“老資蜀道山”。
成都人也歷來就是自得其樂過小日子的人。道路的拓寬和高樓的崛起并不能改變這個城市悠閑安逸的氣質,正如新潮的服飾和豪華的裝修并不能掩蓋其樸野粗爽一樣[24]。
成都的特色也恰恰在于其市民化。正如易中天說的:“成都由眾多小壩子、小院落、小家庭、小作坊、小攤點、小飯鋪、小茶館和小生產者、小生意人組成。它沒有北京大氣,也沒有北京醇和;沒有上海開闊,也沒有上海雅致;沒有廣州生猛,也沒有廣州鮮活。不過這些也原本就不是它該有的”[24]。
成都對愛吃辣的人很友好。比如各種火鍋冒菜串串香冷鍋串串麻辣燙,任何一家小門店都是經歷了歲月和老成都人口味洗禮后存活至今的優選“黑珍珠”,你可以閉著眼睛隨便選,都好香好辣。
對于要租房的“蓉漂”,Ta們在成都租到的房子要比北上廣深的房子新、租金更低。成都畢業生群體簽約最多的小區大多分布在成都二環周邊、南部高新區和天府新區其這些房源的建成年代多在2018至2020年,平均“房齡”僅4年,小區新、房子新、配套設施也新[25]。
成都天府新區麓湖生態城 / 圖蟲創意
再說說通勤,2023年成都單程平均通勤時間38分鐘,地鐵站點800米范圍內覆蓋的通勤人群占34%,這兩項數據都低于千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平均水平。并且在這些超大城市里,成都上班族的通勤空間半徑最短[26]。
閑來無事在成都街頭走一走,你會看到鬧哄哄的百花菜市場、會驚嘆二環高架的爬山虎綠油油的真好看、會夸得了普利策獎的西村大院真有意思、你還可能坐在人民公園的竹椅里喝一下午的茶、去看展、看熊貓、看川劇變臉、去小酒館、去聽演唱會、在音樂節搖擺......這能讓你工作中積壓的怨氣消解一大半。
所以你看,成都挺好的,擔得起2000萬人口第四城的名號,要是工資能再高些,就完美了。
微信編輯/雪王
審核編輯/豆泥
內容編輯/花格
圖片編輯/花格
參考文獻
[1]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2020).成都統計年鑒——2020.
[2]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2025).2024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
[4]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2025).成都統計年鑒——2024.
[5]四川日報.(2024).三個維度解讀成都常住人口變化.
[6]趙梓渝.(2018).基于大數據的中國人口遷徙空間格局及其對城鎮化影響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博士.
[7]成都市統計局.(2025).七人普查詢.
[8]袁蘇湘.(2023).人口流動對四川省城鎮化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碩士.
[9]Wang, J., Zhang, S., Deng, W., & Zhou, Q. (2024). Metropolitan expansion and migrant population: correla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engdu, China. Land, 13(1), 101.
[10]丁金宏,常亮,陳益豪 & 黃小麗.(2024).人口流動分析范式及中國人口省際遷移流動分量辨識.地理學報,79(08),1883-1897.
[11]徐百永 & 李雨憶.(2025).飲食人類學視域下成都藏族流動人口城市化研究.西藏研究,(01),1-15+155.
[12]楊瑩慧.(2021).城市民族事務空間治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民族大學).博士.
[13][美]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4]四川日報.(2022).59.7%畢業生選擇留蓉 年輕人為什么愿意留在成都.
[15]四川日報.(2021).近悅遠來,“蓉漂”不漂.
[16]張銳.(2025).我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大學生就業流向探析.才智,(15),121-124.
[17]成都榮樺遠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2021).成都市公共人力資源市場2021年第一季度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
[18]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5).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省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分析報告.
[19]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25).2025年第一季度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簡報.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馮佳.(2024).中國人口流動與產業集聚互動影響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博士.
[21]李曉陽,鄢曉鳳 & 肖桑夢.(2020).人口集聚對經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及作用機制:長三角的證據.西北人口,41(06),25-39.
[22]Liu, Y., Yang, M., & Cui, J. (2024). Urbanization,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eliyon, 10(1).
[23]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4]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2022).成都年鑒2022.成都年鑒社.
[25]易中天.(2024).讀城記 成都·雄起.
[26]中新網四川.(2022).自如研究院:成都三年來畢業生“留蓉率”達85% 位列9城第一.
[27]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2024).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