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火箭外殼的鈦金屬化身掌中的手機,宇航員同款凍干食品被搬上超市貨架,在景區門口就能租到“登山神器”外骨骼......
不知不覺中,一些原本離我們十分遙遠的科技,已經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悄然填滿生活日常。
追溯源頭,你會發現這些靠譜好用的技術,最初都是為了解決極端環境下的難題而誕生的。
那些令人習以為常的可靠感,究竟從何而來?
靠譜的生活科技,
都經過極端考驗
關于高精尖技術的民用轉化,來自航空航天領域的諸多太空科技,可能是令人感受最深的。三十多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有超過4000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家各行各業,為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改變[1]。
比如在太空中,航天器表面容易發生靜電放電,造成航天器部件損壞,電子部件中產生嚴重的干擾脈沖,還可能威脅航天器在軌安全[2]。因此,靜電防護一直是航天科技研究的重點之一[3]。
當航天級的靜電防護、靜電除塵技術和空氣凈化器結合,不但能夠高效治理PM2.5、甲醛等空氣污染物,還能讓機器運轉時的噪音更小、能耗更低[4]。
在家居領域,部分窗戶玻璃則用上了火箭發射隔熱材料,納米氣凝膠。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凜冽冬天,這種新型材料讓房間的保溫水平都比從前更好,進而降低開空調產生的能耗,節省電費開支[5]。
將航天級的納米氣凝膠隔熱材料應用于建筑窗戶,代表著高性能玻璃技術的尖端發展 / 圖蟲創意
你同樣能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里找到納米氣凝膠,作為耐得住火箭發射高溫的隔熱防火屏障,它能防止電池過熱引發危險,提升車輛行駛的安全性[5]。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太空同款”首先接受了極端環境的檢驗,才讓我們在使用時覺得可靠安全。
此外,一些身邊科技的影子,也來自軍事領域。
紅外熱成像技術,可在黑夜或煙霧彌漫的戰場上觀察并鎖定敵方部隊[6]。如今,這一技術不但能在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合高效測量體溫,還能夠幫助醫生篩查疾病、檢測屋內的電氣設備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進行消防救援、監測森林山火等。
在海洋領域,一些海洋生物可能會對船只航行造成影響。比如藤壺往往容易附著在船只、海邊巖石上,且很難清理。它若附著在船底,將使航速大大降低。
空化射流清潔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控制水壓、流速等參數,利用空泡清除藤壺等海洋生物,保障船只正常航行。在你家的洗碗機上,同款清潔技術正在另一片天地發揮作用,幫助清除餐具上殘留的油污[7]。
洗碗機噴臂射出的水流里,每秒鐘其實有數以萬計的微型真空泡在餐具表面爆炸,顯著提升了清潔效率和對特殊污漬的處理能力 / 圖蟲創意
從太空到航海,回顧高能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不難發現,極端環境,是檢驗技術的試金石。而不斷探索,不斷在極限環境中驗證可靠性,也貫穿于汽車的發展歷程。
對于量產車而言,賽道就是一種極端的考驗。在汽車領域,賽道技術下放其實很普遍,曾馳騁F1賽道的頂尖技術,已經在量產車上實現。
經過賽道嚴峻環境的檢驗,汽車得以觸摸性能的上限,不斷實現突破。
快不是重點,
可靠才是
近一個世紀以來,有一條橫跨埃菲爾山脈、長約20公里的賽道,被全球汽車制造商視為汽車的試煉場,也是汽車進步和性能的標桿[8]。
這條主辦過F1大獎賽的德國紐博格林北環賽道[9],是世界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賽道之一。73個彎道,300米的落差,不僅讓賽車手心跳加速,也被稱為“綠色地獄”[10]。
賽道上,量產電動車的你追我趕從未停歇。從2019年開始到2023年,保時捷Taycan和Model S輪流登頂,將最好紀錄縮短近35秒[11]。
不過,如果稍加留意,你會發現一個熟悉的品牌在今年進入了這個榜單。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二刷的成績,拿下了紐北總榜第三。在電動汽車的轎車分類排行榜中,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則以7分04秒957的成績,刷新 “紐北最速量產電動車” 的圈速紀錄[12]。
為什么車企都如此執著于征服賽道?
與追求速度與激情的賽車不同,對于量產車而言,賽道上的數據與榮譽,其最終價值并非停留在榜單上。上賽道不是為了比拼圈速或炫技,而是以此對車輛性能上線進行探索,從而更好地反哺量產車技術。
不分晝夜的“24小時耐力賽”也許是最極限的賽道場景。比如著名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每輛車配備3名車手輪流上陣,所有的加油、換胎以及維修所用時間都包括在24小時的賽程之內。當方格旗揮落,累計行駛里程最多的賽車獲勝[13]。
長時間、高強度、大負荷運轉,其強度相當于24小時內連續快速充放電30次,一天的強度相當于日常使用30周,堪比綜合驗證汽車三電性能和穩定可靠性的“馬拉松比賽”。
賽道作為技術極限的“壓力測試場”,其價值在于推動民用技術的迭代升級 / 圖蟲創意
賽道上的每一次全力加速、每一記精準過彎、每一次重剎,都是對性能邊界的試探。試想,如果一輛車能夠通過嚴酷的賽道考驗,那么在日常的駕駛中,自然也會可靠。
比如開車的人可能都不怎么喜歡下雨天,在濕滑的路面上,如果遇上前車急剎車,就容易造成追尾等交通事故。想要剎得又快又穩,需要的是賽道級的制動技術和動態控制能力。
通過對ABS系統進行充分、精細標定,在小米SU7 Ultra上,各車輪的制動力分配更加精確,能有效降低制動距離,在特殊路面上高效剎停,最大限度避免追尾發生。
同時,ESP系統在轉向時可對打滑車輪進行動力限制,避免輪胎打滑、車輛發生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讓車輛安全可控。即便碰到雨天山路急轉彎這樣的危險場景,ESP系統也能讓車身保持穩定,不會因打滑而沖出彎道。
雨天山路就像天然的低附著力賽道,視線障礙和抓地力突變是對駕駛技術和車輛性能的考驗 / 圖蟲創意
在需要加速的路段,三電機扭矩矢量控制系統能夠發揮賽道級的敏捷、精準、穩定特質,在加速時自動分配兩個后輪的動力,保證車輛加速時的車身穩定,給予你充分的掌控感。
行駛在路上,你可能還遇到過一種危險的情況:前方車輛突然掉落物品,或道路中間突然出現障礙物。這考驗的不僅是駕駛者的反應力,也考驗車輛緊急避讓的敏捷性。
方向打得太猛,車身容易不穩,小米SU7 Ultra賽道級的底盤調教克服了這一點。“閉式雙腔空簧+高性能阻尼可變減振器”的組合,在車輛緊急轉向時可有效支撐車身,一把方向就能迅速穩穩避開。
對于普通人來說,不論是哪一種路況,那些心驚肉跳的駕駛時刻并不比賽道刺激。在賽道上拉滿的性能,平息了緊張,給予了我們掌控感、安全感和可靠感。
賽道成績離生活并不遠,經過賽道考驗的技術,正實實在在地走進和守護用戶的日常出行。
從賽道到街道,
只為守護日常
賽道與街道,本質上緊密相連。賽道是驗證技術極限能力的場所,而街道則是檢驗技術實用價值的最終場景。
引擎轟鳴,每一次挑戰,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服務于用戶的日常出行安全與體驗。
在極限操控中錘煉出的底盤調校技術,在城市道路的顛簸或緊急避讓場景下,為用戶提供著更可靠的安全支撐;經過高速高強度測試驗證的制動系統,則是日常通勤中安全剎停的關鍵保障;在賽道上反復驗證、優化的電池系統,直接關系到用戶日常使用中電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就像諸多航空航天技術的落地,用賽道做最嚴苛的“質檢場”,能夠將賽道極限轉化為極致的體驗,從而鑄就高性能車的高科技、高品質、高可靠性,同時以更具說服力的方式,讓用戶在決策中聚焦于三電、地盤等核心技術。
小米SU7 Ultra的說服力,不僅源于小米將技術創新最終服務于用戶體驗的核心邏輯,也來自其堅持不懈打磨技術,為提高車輛品質、可靠性、安全性做出的堅實努力。
創新與挑戰精神,則驅動著技術成果源源不斷地走下賽道,走入生活。
在性能較量之上,賽道也已經成為展現汽車工業實力的舞臺。小米汽車在賽道上的突破,是中國汽車宏大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具體案例,折射出的是中國汽車工業整體實力的顯著提升。
今年前五個月,中國汽車出口283萬輛,同比增速16%,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分析,出口增長主要動力之一,是中國產品競爭力提升[14]。
將中國汽車工業放在世界市場中,依然有著很強的存在感。尤其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面,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已達68%。從增量貢獻度來看,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的增量貢獻度是95%。回顧近幾年數據,世界8成左右的增量都是中國貢獻的[14]。
小米在紐北賽道排行榜上留下的紀錄,是中國汽車工業扎實技術實力的證明,更是世界智能電動車發展的新里程碑。今年4月,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14]。
領先之路,技術與市場的“雙螺旋”驅動,缺一不可。正如有研究者分析的那樣,“中國汽車工業正是在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的共振中,完成了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15]。
而要想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持續領跑,為千千萬萬的用戶提供可靠感,也需要更多企業加入,在賽道上驗證、創造、超越。
參考文獻:
[1]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23).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在京順利召開.
[2]國家空間科學中心.(2016).太空中的靜電放電.
[3]中國航天報.(2023).航天科技五院514所靜電專業以技術創新驅動發展側記.
[4]國家國防工業科技局.(2018).從航天靜電技術到空氣凈化器.
[5]中國數字科技館.(2025).日常生活中的航天技術發明.
[6]InterNACHI.(2025).The History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
[7]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21).那些走入千家萬戶的“黑科技”.
[8]Nuerburgring.(2025).RECORD DRIVES.
[9]Nuerburgring.(2025).history.
[10]Nuerburgring.(2025).Nordschleife:THE LEGENDARY GREEN HELL.
[11]Nuerburgring.(2025).records.
[12]Nuerburgring.(2025).RECORD DRIVES:Record times.
[13]Motorsportmagazine.(2025).How the Le Mans 24 Hours works - 10 essentials to get you up to speed.
[14]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2025).【月度分析】2025年5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
[15]上海社會科學院.(2025).干春暉:從跟隨到引領:汽車工業的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