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為什么醒來時總犯困?神經科學揭示“賴床”的根源
一項針對1000多次睡眠喚醒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從睡眠過渡到清醒的精確活動模式,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緩解“睡眠惰性(俗稱“賴床”)”,即人們醒來時的昏沉狀態。
研究發現,當人從充滿夢境的快速眼動(REM)睡眠中醒來時,大腦前部與執行功能和決策相關的區域會率先激活,隨后清醒波向后擴散,最終到達與視覺相關的后部區域。神經科學家指出,這一過程表明“醒來并非入睡的簡單逆向,而是一種從前到后的有序激活”。相比之下,入睡過程更為漸進且非線性。
研究由荷蘭阿姆斯特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團隊主導,他們通過256個頭皮傳感器記錄了20名參與者的腦電活動。結果顯示,從REM睡眠中醒來時,神經活動呈現明確的前后擴散模式;而從非REM睡眠中醒來時,激活首先出現在大腦深處的中央區域,隨后才遵循前后擴散路徑。這種差異可能解釋了為何從非REM睡眠中醒來時昏睡感較輕。
完全清醒的大腦會表現出獨特的電活動模式,呈現為密集的鋸齒狀波形。REM睡眠時波形類似,但伴隨骨骼肌活動的抑制;而非REM睡眠時,腦電波峰值更高。傳統成像技術難以捕捉這些模式的精確時間變化,但高密度傳感器結合數學建模實現了秒級精度的分析。
該研究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或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研究人員認為,明確正常喚醒的腦活動特征,有助于識別異常喚醒模式,例如失眠患者的醒來過程可能存在問題。這一發現或將成為探索睡眠障礙治療的全新方向。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從恐龍溫室到人類危機:地球溫度史的生死啟示
地球的氣候歷史在冰與火之間不斷交替。目前人類所處的冰河期(兩極存在冰蓋)在地球45億年歷史中實屬罕見,更多時候,地球是一個無冰的溫暖世界。
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全球平均溫度達36°C,極地海水溫度高達27°C,恐龍在溫暖的環境中繁衍生息。然而,并非所有溫暖時期都如此宜居——2.7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超級火山噴發導致全球溫度驟升10°C,引發地球史上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消失。
地球的溫度調節依賴于“碳循環”:二氧化碳通過化學風化被巖石吸收,再通過火山活動重新釋放。這一機制使地球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氣候,但也曾多次失控。24-21億年前,地球經歷“雪球地球”事件,冰蓋覆蓋整個星球,溫度低至-50°C。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于光合微生物消耗甲烷(當時的主要溫室氣體),導致全球降溫失控。 而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西伯利亞火山噴發一百萬年,二氧化碳使氣溫驟升10°C,導致95%海洋物種滅絕——史密森尼學會稱此為“最嚴重大滅絕”。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迅速改變地球氣候。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從280ppm升至426ppm,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1.47°C。。若排放持續,2100年可能達到600-1000ppm,升溫4°C。類似情況曾出現在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當時全球溫度比現在高5-8°C,生態系統發生了劇烈重組。
未來,地球的“碳恒溫器”終將失效。約5億年后,二氧化碳濃度可能跌破植物生存閾值;10億年后,隨著太陽變亮,地球將進入不可逆的極端高溫期,生命將面臨嚴峻挑戰。
人類正將地球推向未知領域,但歷史表明,地球終將恢復——只是未必會留下人類文明的痕跡。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晶體破碎后反而更堅固?科學家利用數學破解晶體缺陷之謎
晶體因其結構的美麗與優雅而廣受關注,但實際晶體往往存在微觀缺陷,如原子缺失或鍵位錯亂。這些缺陷雖看似不完美,卻能顯著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能,甚至增強其強度。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發表論文,利用微分幾何理論,為晶體缺陷的力學行為提供了統一而嚴謹的數學描述。
理想晶體中,原子排列呈現完美的周期性,但真實晶體常包含位錯(平移對稱性破壞)和向錯(旋轉對稱性破壞)等缺陷。傳統模型難以統一描述這些缺陷的差異,而微分幾何的引入解決了這一難題。研究團隊采用黎曼-嘉當流形的數學框架,成功刻畫了缺陷的拓撲特性,并嚴格證明了位錯與向錯之間的關系。此前,這些關系僅基于經驗觀察,缺乏理論支撐。此外,研究還推導出這些缺陷所致應力場的解析表達式,為材料力學分析提供了新工具。
這一理論突破不僅深化了對晶體缺陷的理解,還可能推動新型材料的設計。例如,向錯的存在可增強材料強度,未來或可通過調控缺陷結構優化材料性能。研究展現了數學工具在揭示自然規律中的強大作用,再次印證了自然科學與數學的緊密聯系。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磁性操控進入原子時代,未來設備更小更快更智能
近日,科學家在超薄材料磁性調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項研究以原子級厚度的半導體材料CrPS?為核心,通過精確調控其磁性特性,為未來高效、緊湊的磁學技術開辟了新路徑。
磁性在數字存儲中至關重要,但傳統材料中的“交換偏置”現象因受限于層間缺陷界面而難以調控。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波士頓學院和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CrPS?無需堆疊即可在其內部實現磁性控制。該材料的原子層因厚度差異自然形成不同磁特性區域,其邊界可形成完美界面,為研究提供了理想平臺。
研究采用氮-空位(NV)中心磁力計技術,利用金剛石傳感器對微小磁場進行高精度成像。結果顯示,通過調整CrPS?的原子層排列,可像開關一樣可逆地控制交換偏置效應。這一方法不僅解決了材料科學中的長期難題,還為新型磁學器件奠定了技術基礎。
該突破有望推動超緊湊存儲芯片、可重構傳感器、及量子計算設備的研發。CrPS?在空氣中穩定且易于操作,兼具實驗室研究與實際應用潛力。研究團隊指出,這項成果為原子尺度磁性的理解和設計提供了全新工具,標志著磁學技術邁入新階段。(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