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20億,張頌賢,張石銘張靜江的爺爺,如何發家成為南潯二富
江南名片,歷史上富可敵國的南潯,第二富豪張頌賢的發家史
去江南,上海、南京、杭州哪個不是特大城市?地鐵、動車,霓虹、高樓,人流、車流,恍惚間不能分辨自己在哪個城市。
無錫、蘇州、寧波、湖州……江浙的城市,就算不在一線,哪個不是你追我趕、引領潮流的現代之城?
然而被稱為江南名片的不是這些大城市,而是一個鎮子,南潯。
南潯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一個區,包括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716平方公里,人口51.4萬,這在全國眾多的縣區中實在是很一般的數字,但它為何就能稱為江南的名片?
還有一句話,“江南古鎮九十九,不如南潯走一走?!?/p>
這個南潯指的是南潯區的南潯古鎮。
江南的古鎮,周莊、烏鎮、同里、西塘,知名度似乎都比南潯大,游客更多,相比較之下,南潯少了份喧囂,多了份嫻靜。少了一般古鎮小家碧玉之感,南潯古鎮,低調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的財富。
南潯的富裕,主要指明、清、民國時期。
明朝時,正二品官員、戶部尚書董份告老還鄉,在家鄉南潯廣置宅院。歲月更迭,董家主要的宅邸已不復存在,但董家為丫鬟老媽子們建起的百間樓,至今成了南潯的名片,也成了江南的名片,更遑論主人居住的宅邸在當時多么可觀了。
到了清朝末年,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后,沿海港口碼頭被迫開放,這其實為南潯經濟的騰飛創造了條件,催生一批以生絲、綢緞發家的巨富商賈。
南潯的巨富,被稱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財產1000萬兩白銀以上為“象”, 500-1000百萬兩白銀以上為“?!保?00-500萬兩白銀以上為“狗”。而同時期清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亦不過數千萬兩白銀,有資料說,南潯的財富占了整個清政府的70%,稱得上富可敵國了。
對比一下購買力,清光緒年間一兩白銀大約折合現在人民幣200多元。也就是說,南潯鎮上隨便一條“小金狗”,他的財產至少相當于今天的兩億,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了。
南潯“四象”,依次是劉鏞、張頌賢、龐云曾、顧福昌。
他們每個人、每個家族都極富傳奇色彩,既體現了南潯人致富經商、勇立時代潮頭的杰出才能,也體現了他們致富后重文崇教、熱心公益的敦厚品德。
到南潯,沉醉人的不僅僅是眼前所見的河街、建筑、石拱橋、青石路,更是每處景點、每件物品之后的歷史故事,而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著人的,這一篇,介紹南潯第二富商張頌賢。
張頌賢祖籍安徽,明朝末年,張家避難遷到浙江。安徽人本就善于經商,張家開始做的是小生意,從彈棉花開始,逐漸開起了糕團店、鹽店等。清康熙末年,張家開始在南潯定居,到張頌賢時,張家已小有積蓄。
張家的發達還是《南京條約》后,上海成了通商口岸,南潯的生絲沿著運河一船一船地運往上海,再運往世界各地。
那個時候,全國各地大商戶也都做絲綢、生絲買賣,有巨利可圖。《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電視劇中,女主角周瑩曾經到湖州考察生絲、綢緞,那是西安的商戶去南方直接采買。
由于湖州,尤其是南潯這片土地的土壤氣候特別適宜種桑養蠶,這里的百姓主要不是耕地,而是采桑、養蠶、繅絲,晶亮亮、亮晶晶的輯里湖絲成了世界著名商品。
縱橫交錯的河道,將南潯與大運河連接起來,再通過大運河,把輯里湖絲一船船運往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地,也把亮晶晶的銀子一船船運回南潯。
張頌賢及時抓住了這波商機,他到上海,直接聘請翻譯和洋人做生意,憑著全中國最好的南潯緝里絲,他的銀子雪一般厚積起來。
那個時候交通、通信都靠船,張家嫌船走得慢,信息不夠靈通,在清光緒九年,張頌賢和南潯幾戶富人合資建了電報局,這時湖州城里還沒有電報局呢。
等北京上海開始有人裝電話時,南潯這個小鎮,竟然有一百多戶人家都裝了電話。
清朝末年的南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絕對是當時中國的翹楚。南潯人深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信息就是金錢的道理。在這個步行半個小時就走到頭的鎮上,富人和電線桿一樣林立。
經營蠶絲讓張頌賢完成了小富的積累,真正讓他成為巨富的是鹽業。
明清時期,浙江一帶私鹽猖獗,催生了不少經營鹽業的市場,上海的鹽場古鎮就是其一。本來經營鹽業不是誰都能干的,由官府特許經營的大鹽商壟斷。
太平天國期間,世道混亂,鹽商失去了政府保駕護航的保障,鹽業價格慘跌。杭州城有一家大鹽商叫朱恒源,手中就羈押了10鹽等待脫手,每引為190公斤,這批鹽就有1900萬公斤。
萬引
時局動蕩,期貨不穩,沒人敢接收這批貨。張頌賢知道后,以10萬兩銀子全部買進,幾年后,太平天國失敗,清朝在鹽區重新設官統制,鹽價猛漲十倍,張家一舉成為浙鹽巨商,包銷范圍包括浙北、蘇南與皖南的十多個縣。
當時,鹽商向鹽民的收購價是每擔2毛,加上鹽稅、附加稅、運輸費和損耗等,每擔鹽的成本大約在4毛左右,而鹽的批發價每擔可達1塊2毛左右,鹽商的利潤接近百分之兩百。
繼鹽業之后,張家又幾乎壟斷了南潯和周邊鄉鄰的所有醬園和腌制業,之后,又開當鋪、錢莊和通運公司,購置了大約三四千畝田地,經營房地產,上海著名的美麗園林——張園,就是張家的產業。
張家的財產到張頌賢手里,達到巔峰,張頌賢活了76歲。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寶慶,二兒子張寶善。這兩個兒子除了財富外,并沒有給張家,確切地說是給歷史留下什么特別印記,倒是這兩個兒子各自生的孫子中出了兩個人物:張石銘和張靜江。
張石銘留給今天一座美輪美奐的大宅子,張靜江留給我們一段驚天動地的歷史。
有關張頌賢這倆孫子的故事,請看本號后續文章。
(本文參考《水墨人家:南潯》,圖片來自美友美篇,如有侵權,告知作者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