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銳在廣州開會時,被安排和彭德懷住在了一起,彭德懷在得知李銳是湖南平江人之后,顯然想起了一些往事,他向李銳詳細地講了當年他領導平江起義的過程,在談話的過程分鐘,他還向李銳透露了自己的一個心愿,就是他想編寫一部戰史。
對于彭德懷來說,軍人是他一生的職業,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交給了軍隊,而他一生的成就也主要來源于戰爭。他打過北洋軍閥,打過國軍,打過日本的軍隊,也打過美軍和“聯合國軍”。他從一個最普通的士兵開始,一路當到了共和國的元帥,他是我軍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的將軍,也是成就最為輝煌的將軍。
身為后輩,李銳對彭總是非常敬仰和尊重的,他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多處盛贊彭總,稱其“完全不顧一己安危、局部利益,而完全、徹底服從全局”,“純樸、自潔”、“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志潔行廉,為后人之楷模,可與日月爭光”。
在談到彭總的赤膽忠心,照顧大局時,李銳列舉了彭總在紅軍初期的三件事作為例子:
首先第一件,留守井岡山。
那是1928年年末,彭德懷和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的部隊——紅五軍前往井岡山,和紅四軍完成了會合。當時的湘贛兩省的敵人正準備對井岡山展開新一輪的圍剿,當時紅四軍缺衣少糧,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只好決定離開井岡山打到“白區”去,以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但是,問題在于當時井岡山上還有上千的傷員和婦孺,他們不可能隨主力部隊一起行軍,所以必須留下一支部隊留守井岡山,前委的多次商討后,最終決定讓紅五軍來留守井岡山。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艱巨且危險的任務,紅五軍的絕大部分干部都不同意留下,他們覺得自己是來和紅四軍取得聯絡的,現在任務既然已經完成,就可以返回湘鄂贛邊區了,沒有必要替紅四軍留守井岡山。
大家都不同意留下,但此時彭德懷和滕代遠站了出來,他們說服了大家,最終留了下來。當時的紅五軍只有七八百人,敵人的兵力卻是兩萬多人,在如此巨大的懸殊下,彭德懷率部苦戰了3個晝夜,最后不得不帶著數百傷殘戰士展開突圍。
當時天上下了大雪,雪有數尺高,彭總的干糧袋丟失了,但他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整整兩天粒米未進,饑寒交迫,幾乎寸步難行,還得和敵人戰斗,但是彭總說“槍聲一響,自己的勁不止從哪而來的”,就這么強撐著走了出去。
第二件事是彭總反對一、三軍團分家。
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開始之前,紅三軍團內部一些干部由于多來自平江、瀏陽等地,所以他們傾向于紅三軍團不過贛江,一三軍團分家,在贛江兩側各自發展。
當時的局勢是,只有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聯合起來,我們才有吃掉敵人一個整師的能力。彭總因此力主要反對地方主義,要以朱毛為旗幟集中統一領導紅一、三軍團。
他對部下說:有意見要等過了河再討論,不能因為爭議妨礙部隊的行動,不能讓一三軍團分家。他的這一票在當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第一次反“圍剿”以及后幾次反“圍剿”的勝敗。
第三件事是是彭總在富田事變中的表現,他揭露偽造信,堅決擁護毛政委,擁護總前委,讓紅軍避免了分裂的危險。
李銳形容彭總時,說彭總“一生不忘本,一生關心、熱愛勞動人民,始終保持最樸素的階級感情,這和他童年的苦難是生活分不開。”這些話也都是準確的。
彭總的童年,是在極度的貧窮和饑餓中度過的,彭總曾回憶過,當時大年初二,他的祖母就帶著他和弟弟一起出去討飯。他的弟弟只有3歲多,他的祖母已經70多歲,她拄著拐棍,白發蒼蒼地在寒風中行走。每次想到這些,堅硬如鋼的彭總總會落淚……
彭總在自述中寫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憶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記貧苦人民的生活。”他的這些話實在令人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